归之于道,这是老子的思想轴心,因此一碰就会粘住。现在他又要讲“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的区别了。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发动破坏民生的战争。因此,这一章所讲的道,包含两点:一是反战,二是佑民。而且,老子再一次提示,他所说的道覆盖天下,因此不管有道无道,都涉及广远。
原文是——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先解释一下“走马以粪”。“走马”,是长途运走的马,指战马。“粪”字,在古代有“耕种”之义。高亨《老子正诂》曾引用《孟子·滕文公》中的一句话来注解:“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因此,“走马以粪”可解释为“让战马来耕田”。
“让战马来耕田”,这是一个美好的转折。但是也有相反的转折,那就是“戎马生于郊”。这个“郊”,也就是“交”,是指两国相交之处,前沿战场所在。正是在这个地方,牝马生育了,也就是说,连农家怀胎的母马,也被迫流徙于前沿战场,成了战马。这正好与“让战马来耕田”彻底颠倒。
但是,对于“戎马生于郊”也有不同的解释。严灵峰解释这个“生”字,是“生事”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就成了:“在两国相交之处以戎马相见。”这就没有“母马生育”的意思了。这样,就难以与“走马以粪”的具体感相对应,缺少了感染的力度。
我赞成把“生”理解为“生育”。对此,陈鼓应曾引用了西汉桓宽编著的《盐铁论》里的一段话,我觉得颇有说服力。这段话是讲一场战争前后的对比,我也引用一下——
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徭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
我想,《盐铁论》的编著者应该是熟悉老子著作的,因此当盐铁会议“问民间所疾苦”后,就有了这段表述,估计是领会了老子的原意。
我喜欢“让胎马来参战”与“让战马来耕田”的对比,也出于文学上的考虑,一切懂得文学的读者都能懂得。那么感性,那么强烈,而且都是马。
老子以两种马为坐标来区分“天下有道”还是“天下无道”,实在高明。因为都与农家耕种相关,所以也可直接理解为与正常民生相关。天下之道,以民生为要。
这一章的后面两句,也是警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然后归纳成一句旋转式的漂亮语言:“知足之足,常足矣。”三个“足”,有一点文字游戏的意味,却又表达了一种有趣哲理。那我就把全章翻译一下——
天下有道,让战马来耕田;
天下无道,让母马去作战。
祸,莫大于不知足;
罪,莫大于贪欲。
因此,
知足的满足,是永远的满足。
把前后两层意思连在一起,就表明,世间有那么多残害民生的战争,起因全在于不知足和贪欲。因此,“天下无道”,也就与不知足和贪欲有关。
有的研究者认为,“知足”是一种唯心史观,应该予以否定。他们的“唯物史观”,似乎必须争夺物质之足。对此,我坚定地站在老子这边。足不足,并没有固定的外在标准,最重要的标准在自己的心理感受。在荒凉时世,有茅舍明月,足矣;在困乏年月,得妻烹菜蔬,足矣。反之,明明已丰衣足食,还想有更多侵吞,结果对人对己都是祸害。老子所追求的虚静至境,只有知足才能抵达,而且,立即就能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