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席卷了“德”、“仁”、“义”、“礼”这些流行的大概念后,又要返回到道上来了。这次,他要给道一个新的代称,那就是“一”。这个“一”,给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带来了很好的气象,避免了各种危难。最后总结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关系,进一步展示了道。
原文是——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以一个“一”字来提领世界,提领天地大道,实在是气度非凡。这种观念认为,世界本是一体,起于一,归于一,万千线头都绾结于一。把世界归于一体,天就清了,地就宁了;如果不归于一体,就会天崩地裂。“一”是最小的一位数,最小的数居然能收纳世界,可见低贱是高贵的根基。
翻译如下——
从来所谓“得一”,是这样的:
天,得一而清明;
地,得一而安宁;
神,得一而显灵;
河谷,得一而充盈;
万物,得一而滋生;
侯王,得一而天下公正。
推而言之,
天不清明,怕是要崩裂;
地不安宁,怕是要地震;
神不显灵,怕是要消失;
河谷不充盈,怕是要枯竭;
万物不滋生,怕是要灭绝,
侯王不公正,怕是要败政。
由一联想,
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根。
侯王自称“孤”、“寡”、“不穀”,
不就是以贱为本吗?难道不是?
因此,过多的美名就会失去美名,
不愿要琭玉的高贵,宁肯要落石的坚硬。
归于一,很容易导致侯王独尊,但老子的引导恰恰相反,要侯王由“一”而领悟“正”。这是因为,“一”是一种没有旁支、没有添加的单纯,这种单纯里没有“邪”,只有“正”。老子认为,走在“正”路上的侯王不仅不会独尊,反而谦卑起来。他说,历来侯王唯恐人们把尊荣和“不正”联系在一起,总是以卑辞自称,例如“孤”、“寡”、“不穀”等等。“不穀”的说法可能大家不太熟悉,这也是帝王们故意用的一个自贬之词,因为“穀”在古代有“善”的意思。连帝王们都不得不如此,可见自处低下是长存之本。归一,就是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