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1 / 1)

老子通释 余秋雨 589 字 14天前

对于这个问题,他还想多讲几句。因为世人总习惯用兵力来衡量强大与否,把军事推到了社会价值的高位。为此,老子要站在大道的立场,来泼几瓢凉水。

他说——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一段,三度提到“左”、“右”,是要用礼仪中的方位,来说明军事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就是说,连祖先也早已排定,军事处于一个不祥的凶丧之位。

文中有“物或恶之”四个字,这里的“物”是指人,就像前面第二十九章说“夫物或行或随”也是指人。那么“物或恶之”是说人们都厌恶。

文中还有“胜而不美”的说法。这个“美”字,是指“心里美滋滋地得意”,接近于世俗口语“臭美”,也就是令人厌烦的过度自美。那么,“胜而不美”的意思,也就是“打了胜仗不要太得意”。

这样,翻译也就出来了——

兵器是不祥之器,谁都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去接近。

君子平日以左为上,用兵时却以右为上。

兵器作为不祥之器,就不是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最好恬淡处之。得胜了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以左为上,凶丧的事以右为上。军中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就是说,打仗的事,依照的是凶丧仪式。由于死的人太多了,只能怀着哀痛之心到场。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依照凶丧仪式来处置。

老子坚决反对战争,明确呼吁和平。这不仅与他反复讲述的“不争”、“无为”、“虚静”等主张一脉相承,而且成了他的大道底线。这种立场,当然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与他熟悉的历史有关。他早已深深感受到,在战乱频频的血海深仇之间,在胜负轮转的苦难大地之上,一切最基本的民众需求,都被捆绑上了战车而转眼化为泡影,他的任何主张都无法实现。因此,战争,是天地大道的反面,而且必然受到天地大道的惩罚。

在这段表述中,有两个重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如果打胜了就得意,就相当于以杀人为乐;二是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依照凶丧仪式来处置。

顺便说一下,我曾在欧洲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总部会议厅看到一幅壁画,名曰《胜利》,却分明是一个丧葬仪式。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很快就想到了老子的这段论述。欧洲画家未必读过《老子》,而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切身感受中,产生了与老子一样的理念。欧洲画家画得很具体,在某一个国家欢庆胜利的盛大游行中,苍老的母亲捧着儿子的遗像,年幼的女儿推着父亲的灵柩,更多的是妻子搀扶着重伤的丈夫……,谁也没有露出一丝笑容。

老子,居然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把胜利和葬礼说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