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 / 1)

老子通释 余秋雨 678 字 14天前

至此,老子已经论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世间命题,却一直没有在一个重要的命题上停留,那就是“善”。

“善”在中国语文中,除了作为名词和形容词的“善良”意义外,还有作为副词的“善于”。在古文中,常以一字来模糊通贯。老子在这一章,先讲“善于”的“善”,再讲“善良”的“善”。

还是先读他的原文——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一章没有生僻句式,翻译起来比较容易——

善于行走的,不留辙迹;

善于言谈的,不留瑕疵;

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

善于闭关的,不用闩梢,却让人不能开;

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让人不能解。

圣人总是人尽其才,没有遗弃的人;又善于救物,没有遗弃之物。这就是真聪明。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即使有智,也是大迷。这真是精妙之理。

原文在“圣人”之前,有“是以”两字,在“善人”之前,有一个“故”字,读起来,具有现代语文中的“所以”、“因此”等递进式关系。但是,据我从文气辨析,往往前后不存在这种递进逻辑。这种感觉,别的研究者也有。例如,高亨就在《老子正诂》中指出:“‘是以’二字衍文,盖后人所加。”老子原书,本不分章,后人强为分之,有文意不相连而合为一章者,遂加“是以”或“故”等字连之。问题是,这种本不相连而硬连之的做法,很可能进行了不必要的黏合。本章的“是以”和“故”,也有这种嫌疑,因此我在翻译时没有用“所以”、“因此”这样的递进词语。老子的文句,很像语录式散文诗,说几句就完成了独立的意思,不必在前后牵丝攀藤。这几句和前几句很可能有意思上的呼应,那就让它们在断空之处自然呼应吧。

在我的翻译中,五个“善于”之后,出现了主语“圣人”,其实也是第六、第七个“善于”,那就是善于救人、善于救物,就不会弃人弃物。有了这七个“善于”,才被老子称为“袭明”,按照我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白人”。

既然在明白人眼中,世上没有被弃之人,那么,老子也没有去划分“善人”和“不善人”的绝对界限。“善人”可以用种种“善于”来教导“不善人”,而“不善人”的“不善”之处,又可资“善人”借鉴。如果不知道不同人群中间的这种互济关系,那就“虽智大迷”了。

这一章最重要的思想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也就是说,只要善于救人、救物,天下就没有必须抛弃的人和物。这种教导令人感动。也许研究者们会称赞他“救”而不“弃”的好意,但是应该明白,他的这种思想仍然来自大道。

大道鸿蒙无际,把一时的善恶、是非、智愚都看成是辽阔襟怀中的自然现象,并不过于计较。而且相信,一切都会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于大道之内,没有什么一定要弃之于大道之外。大道之外,又是什么?

总之,道的思维,宏观千山,包容万水,无不可救,无一必弃。由此也就产生了“不争”的含义:争什么?为何争?与谁争?

这一思维,对我本人,曾经有过长久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