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1 / 1)

老子通释 余秋雨 446 字 14天前

要成为事事“不争”的求道之人,当然很难。但是,老子告诉大家:你在求道,道也在等你,只要坚持,完全有可能成为“同于道”的人。

这段鼓舞信心的话是这样说的——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我们在前面说道时,常说“天地大道”,但老子在这里要说明,天地也是由道控制的。天地会出现狂风骤雨,就像君主会施行恶政暴行,但大道不会任其如此。因此,天地也不会持续它的风雨,更何况人呢?人,就在道的掌控之下,因此要力求与道同步,道也一直准备着欢迎。

我对这一章的翻译如下——

少说话,合乎自然。

你看,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决定的?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人?

所以求道的人,与道相同;求德的人,与德相同;失去道德的人,与失去相同。

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拥有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拥有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于拥有他。

这段话,具有境界很高的文学品性。

在老子笔下,道,威严到无与伦比,又亲切到无与伦比。

说威严,天地间的狂风暴雨,也必须顺道而终止;说亲切,它却可以拥抱每一个希望得道的人。

他说,向道之人,便同于道;向德之人,便同于德。而且,道也乐于接纳这样的人,德也乐于接纳这样的人。这样,他就把道、德放到了常人能接触、能交往、能成为朋友的亲切地位。顺便老子又幽默地说,对于失去道德的人,“失”也乐于接纳他们。总之,你向着什么,什么就来了,而且都来得非常快乐。

在这么亲和的气氛中,又会让人反过来想到,同样是道,却能喝止天地的暴风雨。两相对照,道,刚极柔极、雄极顺极,实在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存在。

正因为这样,什么话都不必多说,那才合乎自然。这就是这一章开头四个字:“希言自然。”

这一章的最后,还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八个字。但这已经在第十七章出现过,而且放在这里也文气不顺,因此我没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