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性格的关羽大意失荆州早成历史笑柄,他自负傲物,在三国里,对谁都似乎毫不放在眼里,结果在守荆州时使自己身陷绝境,败走麦城,还丢了性命。
一代武圣也就这样了结了一生,似乎死得不明不白,甚至徒有虚名。何也?是大意失荆州,还是其刚愎自用性格所致?
说到刚愎自用的性格,三国关羽是个典型的人物,他大意失荆州,不仅失在大意上,更失在他那刚愎自用的性格上。
在人们的印象中,关羽以忠、勇、义而著称。
忠,体现在他对刘备的忠心上,并始终不渝,决不改变;说起关羽之勇,人们都知中国有十大圣人,其中武圣就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沫文丑、三英战吕布、设伏围城、过五关斩六将,屡战屡胜,所向无敌,其勇跃然纸上;除忠勇之处,关羽更有义,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这些都是关羽的优点,也是其身为蜀国大将的成功之处。
除了以上优点,殊不知,关羽更有失败之处,那就是“走麦城”。那么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其性格刚愎自用而导致了他的失败,其实这种性格贯串了他的一生,只不过是被以上所列优点掩盖罢了,因此也可以说,关羽败就败在性格上。他自以为武功天下盖世,结果把人家刘备好不容易“骗”来的荆州拱手相让了。
刘备征战半生,借诸葛亮之智,“骗”得荆州,既然得了荆州,就得好生经营,也好实现当年“隆中对”安天下之计,选来选去,就选中了关羽来守荆州。关羽之忠勇,无可非议。但他能否长久守住荆州,实际在他守荆州之初就已有了定论,为什么?刚愎骄横,四面树敌。当时,孙权失了荆州也好窝火,但不想破坏刚建立不久的孙刘联盟,因此有意与蜀汉交好,便向关羽提出要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之女求婚,而这关老爷则很不客气的拒绝了,“虎女安嫁犬子乎”。手下人急忙劝阻,认为不妥,而在关羽眼里,即便不应婚,东吴也不会把他怎么样,这势必激怒了孙权,更为自己日后失败种下祸根。也为后来人提了个醒,骄傲自大,四面树敌只会为自己种下祸根。其实关羽此时败局已定,战略上无疑把自己孤立起来,变成了魏、吴的敌人。刚愎、骄横的性格,使他目空一切。这种性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少。有好多时候,直到失败或吃亏也没能找出失败或吃亏的原因。原因就是失败在自己的性格上,总觉得自己有经验,有资历。孰不知,这些经验,资历强烈炽烤着自己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的虚荣心。
人们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真的是因为大意而失荆州吗?其实不是大意失荆州,而是失在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上。他守荆州时,东吴吕蒙做了大都督,吕蒙早就有夺回荆州之心,但他知强攻硬取,拿不下来,便想办法从关羽刚愎、狂妄性格弱点上打主意,想计谋。正巧,关羽没有亲自守荆州正在外面带兵攻打樊城,吕蒙一见机会难得。于是,表面上主动同关羽搞好关系,暗中用计蒙蔽关羽,他诈称有病,让东吴名不见经传的孺子陆逊代替了自己的职位,陆逊一上任,便以友好的言辞写了一封信,并备了厚礼,遣使拜见了关羽。关羽听说了这件事警惕性先减去了一半,还嘲笑孙权说:“孙权见识短浅,竟用孺子为将!”他丝毫没把陆逊放在眼里,认为陆逊不会奈何荆州,反而把荆州守兵抽出攻打樊城。司马王甫、赵累则不这么看问题,认为东吴必有阴谋,苦劝关羽不要轻易撤走荆州守兵。而关羽则认为东吴根本不会把荆州如何。他没有想一想,吕蒙为什么早不病晚不病,单在自己攻打樊城的时候生病呢?是真的生病吗?孙权为什么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替吕蒙呢?为什么陆逊一上任就给关羽致书送礼呢?关羽对东吴近日一系列的行动与迹象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狂妄地认为东吴胆怯,放心大胆地撤走了荆州守兵。这正是他刚愎得目空一切的表现,也是他日后失荆州的主要原因。后来的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吕蒙白衣渡江取了荆州。
关羽狂妄的个性使他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对荆州已失守的事实不相信,当军中有人私下传言荆州失守时,他听后怒不可遏地制止道:“此乃敌方讹言,以乱我军心!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都督之职,不足为虑!”何等狂妄的语言!后探马报知实情后,才相信真的失了荆州。关羽这才大惊失色,不得已投荆州属地公安,岂知公安也已被吕蒙夺取了。形势到了如此地步,刚愎固执的关羽依然十分自负欲夺回荆州,但形势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吴、魏大兵拦截追杀,使得他进退无路,方觉大势已去,对身边的王甫深深叹道:“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都说“亡羊补牢”尚未晚,但战争形势的变化岂可用“亡羊补牢”来形容。其实,有好多事都是这样,“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关羽纵然忠勇,纵然义气,但此时他又有何计可施呢?看来,刚愎自用的确是性格大害啊!
荆州失了就失了,只要有人,就有光复荆州的一天,穷途末路的关羽决定守麦城,但麦城弹丸之地又怎能拒东吴、曹魏的虎狼之师呢?况且,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望眼欲穿,等待上庸的救兵,上庸守将刘封乃是刘备的义子,关羽素来不喜欢刘封,并多次辱骂,刘封嫉恨关羽,于是不发救兵。关羽见没有援兵来救,于是他决定弃麦城突围去西川,直到此时关羽的性格也一直没有改变,在去西川的道路他又一次拒绝了王甫的正确建议,去西川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一条是偏僻之路,关羽决定从小路去西川,司马王甫听说关羽要走偏僻小路,连忙建议:惟恐吴魏在小路设下埋伏,应该走大路。可是,走麦城的关羽哪里把他放在眼里,仰仗自己武艺高强,有恃无恐,在去西川应选择哪条道路的关键问题上,还是固执地不肯听司马王甫的话,并非常自信地扬言:“纵有埋伏,有何惧哉!”坚定不移要走小路。王甫料定关羽此去犹如飞蛾扑火,凶多吉少。经百般劝阻都无济于事,结果呢?父子双双遭擒身死。
点评:
其实关羽的失败已成定局,皆由其刚愎自用个性所致,其实,人倒霉往往就倒在倔强固执、狂妄自大上,而且自古使然!
不知后来人从关羽失败的悲剧中体会到了什么?关羽因性格而失败,可现在是不是有好多人正在走关羽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