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言不必信,行不必果?(1 / 1)

读史学心机 罗鲜编著 1115 字 6个月前

孔子说:“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孔子还说:“遵从的诺言若是符合道义,就可以履行。”孟子也讲,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意思是说为了成就大的事业,一些小的方面可以不必计较。正如司马迁所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由此看来,应当看重的是是否合乎道义,至于诺言,则不一定非要履行。

齐国攻打燕国,夺得了十座城池。燕王派苏秦出使游说齐王,齐国把十座城池又归还给燕国。苏秦回到燕国后,国内有人在燕王面前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卖国贼,一向翻云覆雨,恐怕将来他会作乱。”燕王内心也有意疏远他,不想再重用他了。苏秦恐怕被加罪,入见燕王说:“我原本只是东周王城郊外的一个粗人,没有一点功劳,而大王却在宗庙之内隆重地授予了我官职,在朝廷内给予我很高的礼遇。而今,我为大王退去齐国的军队,收回了十城的国土,建立了大功,本应加深大王对我的信任才对。可我如今归来,大王却并不加官晋爵给我,看来有人用不守信用的罪名在您面前诬蔑过我。我的不守信用,却正是大王的福分啊!要是我像古代的尾生、伯夷、曾参那样讲求信义,身兼三人的高洁品行来侍奉大王,您觉得怎样?”燕王说:“那当然好啦!”苏秦说:“要是有这样品行的臣子,就不会来侍奉您了。若我像曾参一样孝敬父母,不离父母身边,连在外面过夜都不肯,又怎会不远千里来侍奉弱小的燕国,效忠地位并不稳固的国王呢?若我如伯夷—样清廉,为了道义之名而不愿做孤竹国国君的继承人,也不去当周武王的臣子,而甘心饿死在首阳山,您又怎能让我步行千里到齐国游说,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呢?若像尾生一样守信用,宁愿淹死在桥梁柱子上,也决不失约。这样的人,他怎肯极力吹捧燕国、秦国的声威而吓退齐国强大的军队呢?”

苏秦又说:“讲信义,是为了修治自己的品行,而不是替别人效力的,是为了保全自我而不是为建功立业的。但夏、商、周三代圣王相继而起,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相继称霸,都不是只为保全自我,您以为保全自我是对的吗?。”燕王说:“忠诚守信又有什么过错呢?”苏秦回答说:“您不太明白,我给您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在远处做官的邻居,他的妻子有了外遇,丈夫快回家时,情夫很担忧,但妻子却说:‘不用担心,我已经给他备好药酒了。’两天后,丈夫回来了,妻子便让侍妾捧着药酒给他喝。侍妾心知这是药酒,给男主人喝下去,会毒死他;但说出真相吧,女主人就会被赶出家门,便假装跌倒,摔碎了药酒瓶。男主人大怒,狠狠地抽了侍妾一顿鞭子。如此忠心耿耿,仍被主人鞭打,这就是过分忠诚的不幸啊!我所做的事,正好和那侍妾倒掉药酒一样,也是好心难得好报啊。再说,我侍奉您,是想用崇高道义为国谋利,如今却获罪,恐怕今后来侍奉您的人,再没有谁敢遵从崇高的道义了。再说,我游说齐王的时候,并没有欺骗他,这样待我,以后还有谁替您游说齐王,还有谁像我这样诚挚,就算有尧舜一般聪慧的人,也不敢听从他的话了。”燕王说:“说得对。”于是重新又给苏秦很高的礼遇。

楚国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的国君派解扬出使宋国,告诉宋国不要投降,让他对宋国说:“晋国已全军出动,就要赶到了。”但在路上却被郑国俘获,献给了楚国,楚王用厚礼收买解扬,让他对宋国传达与使命相反的话。解扬答应了。待到解扬登上攻城的楼车,唤出宋国的人,传达的却仍旧是晋国国君的话。楚王要杀他,并派使者对他说:“您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了您的许诺,为什么这样说呢?休怪我不讲信用,谁叫您背弃诺言呢,我也只好请您立即上断头台。”解扬答说:“我早就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说:‘君王制定并正确发布的命令就是义,臣子遵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臣子讲信用的前提是必须遵行君主之义,如此行事对国家有利。所以臣子的一切谋划,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遵守这种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国家,是卿大夫的本份。国君发布的命令,不能前后矛盾,臣下也不能执行这种命令。您想用财物收买我,说明您不懂这个道理。我既然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出使宋国,便只有一死报国,决不让君命毁在我的手里,哪能被财富收买呢?我之所以假意应允您,是为了不辱使命,虽然要牺牲自己却能完成君命,是做臣下的福分,我们君主能有忠信之臣,我作为臣下能够完成使命,是死得其所,还有什么苛求呢!’”楚王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他回了晋国。

楚国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去官府告发,宰相说:“一定要杀了他!”认为他虽然忠于国君却对父亲不孝,所以把儿子抓起来治了罪:因为他一方面是国君的忠臣,另一方面却是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一个人跟随国君去打仗,打几次逃儿次。孔子问他为什么逃跑,他回答说:“我家中有老父亲,若是我死在战场上了,就没人赡养他了。”孔子认为他是孝子,向国君举荐,他因此被重用。由此看来,是父亲的孝子的同时,却又是国家的逃兵。因此宰相杀了告发父亲的人,楚国的坏人却未见减少,听到孔子的称赞导致鲁国的人容易投降。由此可知,上层与下层的利益差异如此之大。所以国君想既允许百姓利己,又让国家获得福泽,必然难以实现。

由此便能明白,欺骗就是诚信,诡诈就是忠实,欺骗诡诈的行为正来源于忠实诚信的根本。

点评:

过去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人民的残忍,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说,对敌人的忠诚就是对人民的背叛,所谓“欺骗就是诚信,诡诈就是忠实,欺骗诡诈的行为正来源于忠实诚信的根本”,并不是就一般意义上说的,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讨论忠诚与诡诈的问题。当我们明白了这一思想后,我们的思想也许更会“解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