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吕不韦与战国四公子。吕不韦成功策划出一位秦王,打造出一个帝国,本人又是秦始皇的生父,实乃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幕僚兼君主的大人物。战国四公子: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这四人都是使用幕僚的好手,特别是孟尝君,已成为贤君的代名词,我们做幕僚就要找孟尝君这样的老板。孟尝君和刘备,是君道之典范。
以奇货可居而至相父
——吕不韦富而有才弃商从政
要做就做大的两栖动物
左右逢源,水涨船高。
青蛙是两栖动物,但属于小两栖动物。虽然又会游泳又会跳,还是常被吃掉了。
要做就做大的两栖动物,比如说:鳄鱼。鳄鱼在水中称雄,上了岸依然没人敢碰,何等自在。
吕不韦就是这种大型两栖动物,俗称“大鳄”。
他又经商,又从政,是政客中的商人,是商人中的政客。一面发财,一面掌权,创造了一个神话。
要做就做大型肉食动物
既然是做野兽,就必须凶猛。
野猫野狗也是肉食动物,但太小了,碰到兔子山羊还行,要碰到野牛野猪,一脚就把它踹死了。
与其做小型肉食动物,不如做大型草食动物。犀牛河马大象长颈鹿,其杀伤力不亚于任何肉食动物。
当然,最好还是做大型肉食动物,要做就做大型肉食动物,食物更丰富,更美。
没人敢小瞧狮子老虎,当然也没人敢小瞧吕不韦。
多年商战,已把吕不韦训练成了狮子老虎,已使他进化成了一头野兽之王。
奸商父子的一场对话
商机从冷处激活。投机要找最热门。
吕不韦是南阳的大商人,到邯郸做买卖,见到了秦国派到赵国的人质公子子楚。
吕不韦回家问他的父亲:“农耕获利几倍?”
其父说:“十倍吧。”
吕不韦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倍?”
其父说:“一百倍吧。”
吕不韦再问:“如果拥立一位君主呢?”
他父亲说:“这可就无法计算了。”
吕不韦就说:“拥君立国可以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真是奇货可居啊。”
什么是奇货可居
与其货好,不如会卖。
所谓奇货可居就是“别处无货,独此一家”因此能高价卖出。
奇货可居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自卖其货。”
指高价拍卖自己的产品。但多半不好卖,且多半是贱卖。
第二种:“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这当然赚大了,但世上有多少这样的好事呢?所以通常是——
第三种:“高价买进,更高价卖出。”
至于卖出时高到了多少,视情况而定。必须指出的是:你要卖高价钱,就要花大血本,否则无法实现“奇货可居”的伟大战略构想。吕不韦就是这样买来子楚,把他奇货可居,最后一举抛售,大赚一笔。子楚当了秦王,他做了秦国宰相,秦国钱、权,全归吕氏。子楚之子嬴政(秦始皇)长大,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功盖商鞅与张仪
敢与前辈争功,前辈之功归己。
打造大秦帝国的名臣中,首推商鞅、张仪与吕不韦。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秦国。
张仪破六国联盟,使秦国不再是秦国。
吕不韦平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富秦,另一件就是生下了秦始皇这个所谓千古一帝。
吕不韦使秦国变成秦帝国,使秦变成中国的代名词。
吕不韦深知《易经》交换原理
凡事交换,便可操作。
犹太人重契约,中国人重交换。
三千多年前,殷族人(孔子的祖先)就知道赶着大群牛羊到易水河边与异族交换。殷族人因此被称为“商人”,殷族人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商朝”。商朝中的商王就是整个王国最大的商人,最大的交易主,最大的老板。商王室就是当时最大的公司。
当初那条用来作商贸场地的易水河也出了大名,商朝结束后,周族人兴起,有一天文王姬昌走到商人发迹的地方沉思不已。
易水河弯弯曲曲,隔开两岸。
一边繁华,一边贫穷。
文王仔细想,悟出了其道理,于是明白凡有交换之地便会繁荣。
文王于是在沙地上作画,弯弯曲曲,乃成阴阳之形。
于是文王参考黄帝阴阳之说、伏羲八卦之说,作易。后来其书成于狱中,因纪念当初这场“易水一悟”文王把它叫作《易经》。
《易经》的“易”就是交易的易。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鱼中间那条S线,就是易水河。
一左一右,即为两岸。
黑的那边有白点,白的那边有黑点,即形象地说明了交换原理。
有交换就有生命。
有交换就会繁荣。
植物吸二氧化碳,吐氧气;动物新陈代谢,皆是交换。
夏人知地理。
商人知天文。
周人知人文。
周文王根据商人的发现作《易经》传给了武王、周公与吕尚(姜子牙)。
吕尚有个后人,就叫吕不韦。
吕家是传统的商人世家,掌握了富国强兵、变幻天地的一大秘密。
那就是凡事交换。
具体讲可分为以小换大,以大换小,以少换多,以多换少,以有换无,以无换有等几种情况。
吕不韦见子楚
用看得见的利益打动看得见的人。
子楚是秦宫姬妾得所生的公子,是秦太子所生的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做人质时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去见子楚,就说:“公子,我能光大你的门第。”
子楚笑着说:“你先光大自己的门第,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第吧。”
吕不韦就说:“你不知道吧,我的门第要等到你的门第光大后才能光大起来。”
子楚明白了他了意思,就同吕不韦深入交谈起来,吕不韦就说:“秦王老了,安阳君被立为太子,太子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而你又长期在外面做人质,不受宠幸,如果太子即位,你就没有机会和你的兄弟们竞争太子之位了。”
子楚说:“那我该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你在这里客居,没有钱可以奉献秦王和结交宾客,我虽然贫穷,但是愿意拿出千金来替你去秦国游说,侍奉太子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嫡系继承人。”
子楚叩头说:“如果你的计策成功了,我愿意分封秦国的土地给你,与你同享富贵。”
适时交换,一定有赚
当双方都感觉有赚,就可以合作。
吕不韦与子楚的这场交换简述如下:
吕不韦这方:出钱出力,去秦国为子楚买通秦王、秦太子与秦太子爱妃华阳夫人。
子楚这方:事成后封吕不韦大大的官爵,并同享富贵。
双方做成了一笔大买卖。这笔买卖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
一,吕不韦善攻心,句句有理,诱人着魔。子楚是落难公子,当然想翻身当秦王,吕不韦事先就看准了这一点,一谈就成。
二,吕不韦银子多,实力雄厚。落难的公子子楚怎比得上正发迹的国际倒爷吕不韦?吕不韦经营多国生意,秦、赵、齐都有他的生意。贫穷的子楚当然服,当然羡慕,当然愿意合作。
三,吕不韦为对方着想,而不是一来就想赚,这一点很重要。
四,时机刚好。所谓时机刚好并不是说碰巧了双方都想做这件事,不是的,一开始只是吕不韦单方想做这件事,子楚是被动的。所谓时机是主动方调出来的。
本来没有时机,你一做就有时机了,并且时机刚好。这就说明:时机是做出来的。
坐等时机,它不会飞过来。
你一做起来,就自己掌握时机了。
有交换就能成功
你有开价,他就放心
吕不韦三句话就搞定了子楚,全是因为他务实的作风。
所谓务实,就是交换。
凡事有交换就能成。你如果说要免费帮助,那会吓倒一半的人,另一半的人对你则深表怀疑。
你有开价,他就放心。
交换是换血,也是换脑。不断的交换、越来越大的交换逼出你的智慧。当你用新思维看待新事情,你就成了。
折服落难者甚易
老虎落难时该欺就欺,该骑就骑。
子楚虽然贵为王孙公子,但现在落难,做赵国的人质。人质也是用来交换的。
在秦、赵二国用子楚来进行实质**换之前,吕不韦已抢先下手,进行了一场自己与子楚之间的交换。
这场交换正中子楚下怀,所以子楚满口答应。
谁为落难者指出一条道路,那么他就可以做老大。吕不韦是这样,《水浒传》上面宋江也是一样。宋江杀了阎婆惜,吃官司,躲在柴进庄上,碰到落难的武松。宋江马上奇货可居,与武松结为兄弟,为他谋出路,谈心事,几句话就搞定了一个英雄,其实简单。
你只要说拯救他,并拿出看得见的计划,他就会跟你走。
吕不韦为子楚疏通关系、造声势
打通关节,就好放水。
吕不韦既与子楚结盟,就拿出五百金给子楚,用做日常结交宾客所需,又拿出五百金去购买珍奇玩物,然后去秦国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东西全部送给华阳夫人。吕不韦趁机游说华阳夫人:“我听说凭美色来侍奉人的人,一旦容颜衰老,宠爱就会消失,现在您受太子宠爱,但自己没有儿子,不如趁早在众多儿子中结交有才能又孝顺的人,立为嫡子,认作亲儿子。这样,丈夫在的时候受到尊重,丈夫去世后嫡子继位,终究不会失去权势,只要一句话就能收到万代的利益。现在子楚贤能,知道自己依次是不能立为嫡子的,他的母亲不被宠幸,他自己来依附于夫人,夫人如能在这个时候提拔他作为嫡子、继承人,那么夫人终生就都能在秦国得到恩宠了。”
华阳夫人答应了,去对安国君讲,安国君答应了她,就刻写玉符作为凭信,约定立子楚为嫡系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又送了许多东西给子楚,并请吕不韦做他的老师,从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间盛传开来。
让别人来请自己摇身一变
有人来请方便做事。
如果吕不韦自己要做子楚的老师那就没意思了,但华阳夫人与安国君这样的人请他做子楚的老师,他就只好“却之不恭”了。
这是吕不韦的聪明之处。凡事有人来请,当然强于坐冷板凳。
所以,聪明之士并不着急摇身一变,他会耐下心来做事、做人、看天色、看人色、看变动,想原理、知起因、知现状、知走向,悄然进入事件的核心,均衡多方之势,选准一方跟进,便为有福。
要变大家都变
变局之中,变手发言
通过吕不韦的有力疏通,子楚当上了华阳夫人的嫡子,来了个大变身。
吕不韦马上也做了嫡子的老师,政治地位巍然树立,这不是跟风,而是造风。大风带小风,小风也成了大风。
变局之中,变手发言。
此次变局一共由吕不韦挑起了五方变动:
一是子楚变成嫡子,法定的明日秦王。
二是吕不韦变成嫡子老师,明日就是王师。
三是华阳夫人从没有儿子变成有了儿子,从此有了依靠。
四是秦国有了新的继承人。
五是赵国多了一可怕的敌人。不,多了两个可怕的敌人。前四种变动都归秦国,后一种变动归赵国。秦国已有如此大的变动而赵国却依然不知,这为赵国异日被灭于秦打下了伏笔。
吕不韦把关系搞复杂,更多了层胜算
有时越复杂越好操纵。
吕不韦娶了邯郸最漂亮的女子,这个女子有身孕之后,就把她送给了子楚。
后来这个女子被封为赵姬,赵姬被立为子楚的夫人。
吕不韦这个大坏蛋,把赵姬搞了,又把她送给子楚。果然是商人!够狠够用心,当然也够舍得。
从名义上讲,子楚是吕不韦的学生。从关系上讲,子楚是吕不韦的朋友。从名分上讲,子楚是吕不韦的主子。吕不韦此举无异于禽兽行为。
但这是就吕不韦,他把赵姬送给子楚,旨在笼络这个年轻人。此为美人计。
子楚对此欣然接受,并非他不知情。而是太知情,索性大家享受!
吕不韦把情况搞复杂,为的就是方便操纵他们。
又是银子起了关键作用
谋略加银子,分外好使。
秦昭王五十年,秦王派人围攻邯郸,情况危急时,赵国想杀子楚。吕不韦送了六百金给守城的官吏,子楚得以逃脱,最后顺利回国。
此次成功出逃,又是吕不韦的银子起了作用。
拥有银子不如会使银子。吕不韦会花钱,把钱用在办事的节骨眼上,表现出一个大买家应有的素质。
谋略加银子,分外好使。
当银子遇上谋略,又有谋略又有银子,打都打不死。
有变动好行动
让变化在计划中出现,让计划在变化中实现。
子楚本是人质,在平时一定会被赵国看管得很紧。但秦赵一交战,情况就不同了。或者会更严,或者会因为乱而放松。
严是可怕的。
乱并不可怕。
一乱就有变动,情况一变动机会就暴露出来了,就可以行动了。
行动等待变动。
有好变动就有好行动,一切变动都是好变动,因为它们都把人往绝处推。没了退路,才有生路。
提前行动才是真正的行动
真正的行动是变动的。
赵国用斩杀子楚来恐吓秦国,但赵国本身还在犹豫这件事,毕竟此事异常重大。
就在他们犹豫之时,吕不韦提前行动了。
凡事必须提前行动,否则舟过剑失,不可再求。
提前行动是真正的行动,因为真正的行动是变动的。
按部就班,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
凡事提前行动,可以节约时间,更可以充分掌握时空,控制时间。8点开车,你要7点来。
吕不韦与子楚双赢
吕不韦赢大了,因为他本来就大。
秦昭王去世后,太子继位,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妻子赵姬和儿子嬴政回到秦国。
秦王即位一年就死了,子楚即位就是庄襄王。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作丞相,封文信侯,将河南洛阳十万户做他的食邑。庄襄王三年后也死了,嬴政继位,尊奉吕不韦作相国,号称“仲父”。
越是商人,越要包装自己有学问
不是只有文化人才做文化事。
吕不韦为秦相时,战国四公子名气极大。他们都礼贤下士,喜欢结交宾客,借此互相攻击。吕不韦认为秦国这样强大,自己却不如他们,感到很差愧,于是也招来文人学士,优厚地对待他们,招来的食客有三千人,其中有许多辩才之士,吕不韦召集众贤士著书立说,并把其精华搜集起来,而成《吕氏春秋》。然后把它公布出来,上面挂着千金,告诉各诸侯国的学士能在上面增减一个字的,就赏赐千金。
《吕氏春秋》其实不是吕不韦写的,而是他手下门客的作品。但吕不韦是货真价识的策划人,因此说《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也说得过去。
吕不韦这一手又赚大了。从大处讲,秦国本不以学名,现在有了百家精华《吕氏春秋》,可以讲秦国不再是个蛮夷之邦,而是个文化大国了。
从私处讲,吕不韦通过编《吕氏春秋》讨好国内君臣百姓士人,又把战国四公子比下去了,名气继续飙升。
只有商人才会做这种事。
他用大投资换来大利润。
请人推荐,面子值钱
能变天的才叫天才。
一是助子楚返秦称王。
二是编《吕氏春秋》使自己称王。
吕不韦是造势高手,他这两大策划全凭造势成功。但吕不韦究竟有没有当上秦王呢?没有。因为有秦王嬴政。
吕不韦情愿死在秦始皇手中
还有什么比成全继承人更有价值?
秦王嬴政即以后的秦始皇,不,秦嬴政本应姓吕,他是吕不韦与赵姬的儿子,而非赵姬与子楚(秦庄襄王)的儿子。
嬴政长大后,为自己的身世大感耻辱。
赵国人曾虐待过少年嬴政,因此秦王嬴政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卒四十万。
吕不韦让嬴政一辈子背黑锅,嬴政一怒之下杀了自己的生父吕不韦。
虽然他杀了吕不韦,他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大秦朝从此姓吕。
嬴政一生性格分裂,全是拜吕不韦所赐。凡是吕不韦喜欢的他全不喜欢。
吕不韦喜欢文化人,编了《吕氏春秋》,秦始皇就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诱因是鲁儒生反对秦始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秦始皇刻意对吕不韦留下来的文化政策的背离。
“焚书坑儒”这场千古公案,应作如是评判方为公允。
虽然吕不韦被儿子杀了,但他心甘情愿。子楚是他的作品,赵姬是他的作品,秦始皇也是他的作品,整个秦国都是吕不韦的作品。
被自己的作品杀死,是一种幸福。
吕不韦之死
辉煌中死去不叫死。
嬴政年幼时,吕不韦当权,与太后经常私通。
吕不韦权势无边,仅家僮就多达万人。他把一个美男子送给太后,让其和太后**,并生了两个儿子。嬴政长大后,有人告发此事,嬴政查明后,诛杀其三族,并杀死了其与太后生的两个儿子。吕不韦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免去了相国的职务。一年后秦害王嬴政怕吕不韦变乱,就要把他迁到蜀地去,吕不韦自己意识到逐渐地受到逼迫,害怕被诛灭九族,就喝毒酒自杀了。
要做就做终结者
善于终结者做得最大。
三三得九,九九归一。
吕不韦是列国变手的最高峰。
以苏秦以代表,以列国四大公子为核心的六国谋略集团就这样被吕不韦取代了。与其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不如说吕不韦统一中国。
吕不韦,为何做得最大?具体讲:
一。吕不韦有当时最大的策划。即助子楚返秦为王,让秦国先灭赵国,然后逐一吃掉六国。吕不韦此策最实用,张仪的合纵之策跟它比起来,就是花拳绣腿了。
二,吕不韦有当时最大的财富。吕不韦从政前已经富可敌国,所以从政极为从容,不比众寒士历尽万难才混得一个卑职。
三,吕不韦有当时最狠的心肠。送赵姬,攻赵国,吕不韦是狠人。
四,吕不韦有当时最活的手腕。识子楚、助子楚、游说华阳夫人,等等,吕不韦花样多多,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助子楚登位,他好掌权。
五,吕不韦有当时最强的胆识!
吕不韦已知天下必归于秦,于是抢先占据秦国,秦国一成事,他也就成了。
别的变手打得头破血流最多只做到丞相,吕不韦却把丞相之位看得很轻,他要在秦国做王!
吕不韦是秦国实际的王者,他是秦始皇的生父,又是秦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的策划师,吕不韦一人把秦国包了。光凭这一点,列国变手如云,高人如雨,又有谁比得过他?
有胆有识便有为。
吕不韦是终结者。
他终结了六国时代,为秦始皇带来新的时代。秦始皇应该感谢他的这位父亲,中国人应该感谢这位变手,他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示了当把谋略发挥到极致时的神奇境界。
没有不可能的人。
没有不可能的事。
有美名胜似有能力
——信陵君以超人气而居四公子之首
信陵君功盖魏王
呼风唤雨,就是龙王。
魏公子无忌是安厘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魏王赐封公子为信陵君。
这时候范雎逃离魏国在秦国做了丞相,范雎怨恨魏王,与魏国为仇。魏王和无忌都为此担心。
信陵君无忌为人仁厚又能礼贤下士,凡是士人都谦虚地以礼相待,从不怠慢士人。
方圆几千里地方的士人争相归附他。他有食客三千,各诸侯因为公子贤能,门客多,十多年不敢进犯魏国。
一次无忌与魏王下棋,北方边境传来烽火警报,说赵国入侵边界。
魏王急忙想召集大臣来商议,公子说:“大王不用怕,这是赵王打猎而已,不是入侵。”
魏王非常吃惊,说公子为什么知道。
公子说:“我的门客有人能够打听到赵王的秘密行动。赵王的所作所为门客总是把它报告我,我因此知道情况。”
从此后,魏王害怕公子的贤能,不敢把国家大事委任给公子。
魏公子贤德的美名得到天下诸侯的承认。
秦昭王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然后又围攻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去援救,却又怕秦国报复,就让晋鄙停在边境上按兵不动,采取观望态度。
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不断来信责备信陵君,说我赵胜之所以要高攀您,缔结婚姻,是因为您重义气,又能以别人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而现在魏兵迟迟不来,您的义气在哪里呢。
信陵君也着急,但无奈魏王不听他的,他又不能看着赵国被秦国灭掉,就想和门客准备一百辆战车去与赵国共存亡,他的门客侯赢给他出谋划策,让信陵君去求魏王的宠姬,窃取兵符然后去夺晋鄙的兵权,带兵救赵,信陵君依计而行。
最终,信陵君窃得兵符,击杀晋鄙去解赵国之围,并和前来增援的楚军一起击退秦军。
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命令夺取兵权而保存赵国,跟平原君商议要把五个城赐给魏公子,信陵君听说后不免有些得意,门下有个食客对他说:“事物有的不可以忘记,有的可以忘记,别人对公子有恩公子不可忘,公子对别人有恩,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公子假托魏王命令夺取军权去救赵国。对赵国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公子就不是忠诚了,公子却骄傲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我认为公子不应采取这样的态度。”
公子听了立即认识到自己的失误,责备自己,等到赵王亲自迎接魏公子入宫并执行主人的礼节时,无忌非常谦让,陈述自己的罪过,认为辜负了魏国,对赵国也没有功劳,赵王一直陪公子喝酒到傍晚,因为公子太谦让了,所以没法谈献出五个城邑的事。
虽然如此信陵君还是留在了赵国。
信陵君打败秦王
龙王之所以纵横四海,是因为能约好四海龙王。
在魏国时信陵君就听说赵国有两位贤士毛公和薛公混迹于赌徒和小商贩家里,公子想见他们两个,他们便躲了起来,公子听说了他们所在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找他们,结果谈得很融洽。
魏公子在赵国留住十年不回国,秦国知道魏公子与魏王有嫌隙,就攻打魏国。魏王忧虑,就派人请公子回国,公子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诉门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魏公子的话传开后没人敢来劝公子。
毛公和薛公知道后就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于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现在秦攻魏,公子见危急而不救。假如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生宗庙,公子又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二人话没说完,公子脸色已变,立刻吩咐备车回国。
魏王见到公子相对而泣,然后拜公子为上将军,各国诸侯听说公子回国奋力抗秦,便纷纷派将军来救援魏国。公子统率五国军队,在河外打垮了秦军,乘胜把秦军赶人函谷关。
于是,信陵君威名声震天下,各国宾客进献兵法,公子为它们题名,世称《魏公子兵法》。
招贤纳士诸侯畏惧
——孟尝君从田婴的四十多个儿子中脱颖而出
找到对手弱点攻击他
在别人的身上寻找自己的生机。
孟尝君姓田名文,他的父亲是齐国的田婴。田婴为齐国立有大功,任齐国的丞相十一年,齐王把薛邑封赐给他。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是他的一个贫贱的小妾生的,并不受重视。
田文长大后找机会对田婴说:“您在齐国做宰相掌权,到现在经历三代君王了,齐国没有扩大,您自己家里财富累积成千上万,门下却看不到一个贤能的人。我听说将帅家门一定出将帅,宰相家门一定出宰相,如今您的姬妾身着绸缎,士人穿的却是粗面衣服;您的侍妾奴仆有多余的粮食和鱼肉,而士人连粗劣的饭食也吃不饱,现在您还广积财物,想把财产遗留给您所不知道的什么人,却忘掉了国家的事业一天一天地被损害,我很替您担心。”
田婴听了这些话开始器重田文,让他主持家事,接侍宾客,宾客就一天一天多起来,田文的名声传扬各国,各国都派人请求田婴把田文立为世子,田婴答应了,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接替其位,叫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广招门客,各国宾客和有罪逃跑的人都来归附他。
孟尝君为他们安家立业,优待他们。孟尝君有门客几千人,不论贵贱一律平等相待,他接待宾客时派人在屏风后面记下宾客的谈话,然后再派使者去慰问宾客的家属,并赠送财物。
齐闵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想用孟尝君为丞相。
有人劝阻,认为孟尝君有才却是齐国的王族,会偏向齐国,给秦国带来危险,昭王就囚禁了孟尝君并要杀他。
孟尝君问门客怎么办,谁也没办法。在门客中有一个能像狗一样善于偷东西的人说,我能得到白狐皮衣。
他半夜潜入秦王的仓库,偷出了皮衣送给秦王爱妾,爱妾为孟尝君求情,秦王便放了他。
孟尝君连夜逃走,到函谷关才是半夜,而关口规定鸡叫时才能开关让人出入。
这时门客中有一个能模仿鸡叫的人便学鸡叫,许多鸡就跟着一起啼叫起来,于是孟尝君出示通行证出了函谷关,出关不久追兵就赶来了,但已追之不及。
孟尝君躲过一劫是这两个一直被众门客看不起的人救了他,于是众宾客都开始佩服他们。
在别人身上弥补自己的弱点
满足别人是为了使别人满足自己。
孟尝君为齐相,出巡五国,而佩五国相印,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在楚国的时候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郢都负责护送象牙床的差使不愿护送象牙床,便找到孟尝君手下的一个门客公孙,约定好如果公孙能劝孟尝君不收礼物,就把自己祖传的宝剑送给公孙。
公孙答应了,就去见孟尝君,对他说:“五国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为您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断绝的美名,这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现今您在楚国接受了象牙床的重礼,那么巡行到其他小国,他们又能拿什么样的礼物赠给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孟尝君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公孙快步退回去,脸上有一种乐不可支的喜悦。
孟尝君起了疑心,又把他叫了回来,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公孙见隐瞒不了就婉言辩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得到一把宝剑,当然高兴了。”
孟尝君不解,问是什么意思。
公孙说:“贤公门人食客众多,却只有臣敢于进谏,这是一喜;谏而能听,这是二喜;谏而能止君之过这是三喜,而楚国负责送象牙床的人不愿送床,曾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
孟尝君听了不但没有恼怒,反有嘉许之色,问他:“先生接受了宝剑没有?”公孙说:“未得贤公许可,不敢接受馈赠。”
孟尝君催促他说:“赶快收下!”孟尝君在经过这件事之后,就在门扇上写道:“谁能传扬田文名声,而谏阻田文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作速来谏!”
孟尝君为齐相曾多次被人陷害,齐闵王也多次免掉他的宰相之职,都被他的门人化解人危难,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最有名的家臣中有魏子。
魏子曾去为孟尝君收租,三次都不收到租税。
孟尝君问其故,他就说:“有个贤人很贫穷,我就私自把收的租子以您的名义给他了。”
过了几年,有人劫持齐闵王,闵王怀疑是孟尝君,孟尝君外逃,接受魏子馈赠的那个贤人听说后便上书给齐王,给孟尝君作证。
齐王这时才大吃一惊,派人跟踪调查,查明了劫持他的人是谁,也查明孟尝君果然没有谋反。便召回了他。
孟尝君趁此借口有病,告老回到薛邑。
礼贤下士国之栋梁
——平原君为赵国呕心沥血
重友轻色。人气大旺
做足面子,好用棋子。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诸公子中最贤能的一个,他喜欢招揽天下贤士,有宾客几千人,曾担任过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宰相,为相也是三起三落,封地在东武城。
平原君住在一个临街的房子,有一户百姓家有个跛子,脚步蹒跚地打水,平原君的美妾见到了就大声地笑他。
第二天,跛子来对平原君说:“我听说你喜欢士人,士人不怕路途遥远投到您的门下,是因为您礼贤下士,昨天我去打水,您的美妾见到了就笑我。我希望得到嘲笑我的人的脑袋。”
平原君笑着说:“好吧。”跛子离开后,平原君对众门客说:“你看这小子,竟想因为这点事而杀我的美人,不是太过分了吗!”最后也没有杀自己的美妾。
过了一年多,门下的门客渐渐都走了,门庭冷落下来。
平原君很奇怪,说:“我赵胜招待各位的时候从来不敢失礼,为什么大家要离开我呢?”有一个没走的门客对他说:“因为您答应了要杀那个讥笑跛子的美妾,但最后却没有杀她,说明爱好女色而轻视士人,士人就只好离开了。”
平原君大悟,于是就砍下讥笑跛子的那个美女的头,并亲自登门向他道歉,从此门客又陆续回来了。
平原君由此声名更大了。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名,竞相招揽贤士。
依靠手下打败敌人
从善如流,越流越大。
平原君回到赵国,秦国知道平原君去请救兵,就加紧攻城,想在救兵赶到之前把邯郸攻下来。
邯郸危急,眼看就坚持不住了,平原君非常着急。这时他的一个叫李同的门客对他说:“邯郸的老百姓用枯骨当柴烧,用子女交换着吃,这可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您家中的美女数以百计。奴婢侍妾都穿着绫罗绸缎,有吃不完的粮食和鱼肉,而老百姓却连完整的粗布衣服也穿不上,连米糠也吃不饱。百姓武器都快用光了,有人用削尖的树木充当长矛,可您的用具和往常一样丰富。假使秦国攻下赵国,您的这些东西还能是您的吗?假使赵国能够保住,您又何愁缺少这些东西呢?现在您如果能使夫人以下人员编人士兵行列,把家里所有的财物都拿出来来犒劳战士,士兵们正当艰难困苦的时候,肯定会对您感恩戴德,奋勇杀敌的。”平原君听从了他的建议,然后组织了三千人的敢死队。
李同和这三千人一起冲向秦军,一鼓作气把秦军撵出三十里。这时楚魏两国的救兵正好赶到,秦军只好收兵,邯郸终于保住了。李同不幸战死,他的父亲被封为李侯。
平原君为保赵国,出生入死,不惜散尽家财,为赵国立下奇功。
以智辩罢秦兵救太子
——春申君以辩才和智慧为楚相
最大的机遇在最困难时凸显
机遇偏爱困难中人。
凡是灾难降临,就有些人受益。
比如地震把一个地方震得一塌糊涂,聪明人就知道机会来了!
灾后不是要重建吗?他就会把原来的房子趁机扩大若干倍,他赚大了!房子修好后就是他的。
如果有人质疑他:你原来的房子有这么大吗?他就说:比这还大,都是这该死的地震,把我的房子毁了。
他一边跟着骂灾难,一边享受灾难带来的好处。
春申君发迹于国难
局势越困难,英雄越有作为。
春申君是楚国人,叫黄歇,因贤能而有辩才被楚王派去出使秦国。
当时楚怀王被秦国囚禁死在秦国,秦国轻视楚国,就派白起联合韩魏攻打楚国。
春申君怕楚国被灭,就上书劝说秦昭王。
春申君一番长篇大论,说了许多秦出兵攻楚的不利因素,分析当时形势,提出韩魏两国并不可靠,应善待楚国来平衡各国之间的势力,否则物极必反,后患无穷。
秦昭王看了春申君的书信后大悦,罢兵之后,还派使臣贿赂楚国,相约成为盟国。
情况坏透了,等于说不会再坏
最坏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开头。
春申君出使秦国时,正是楚国的情况坏透了的时候,当时楚国刚被吴国打败,又被秦国打得大败,而且楚怀王被秦国囚禁而死,楚国举国上下弥漫着一股亡国的气息。
这个时候楚王派春申君出使秦国,春申君为救国难,也只得去碰一碰运气。
秦国强而楚国弱,春申君敢碰强秦,说明他也真不弱。
春申君是这样想的:
大家都知道秦国厉害,我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被责骂。所以他没包袱。
春申君知道:情况已经坏透了,这等于说不会再坏,这就意味着至少可有做一做的希望!
这种清醒的认识让弱者强大起来。
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一往无前。
有距离的对话胜于直接接触
远离伤害源,自然无伤害。
春申君也怕秦王,于是不直接接触,而是用上书的方式向秦王提出罢兵的建议。这样做效果很好,因为:
一,书面比口头有时说得更清楚。
二,直接接触容易起冲突。
距离产生诚意。
距离让人信任。
春申君当面讲话,秦王不会把他这个败国之臣放在眼里,但当春申君的信工工整整地摆在秦王面前,秦王会有好奇心看下去的,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弱者要伪装得更弱
示弱是强者的耻辱,却是弱者的保护伞。
这次春申君上书秦王,恭恭敬敬,给足了秦王面子,满足了战胜国的虚荣心,这样就给秦王造成一个错觉:楚国已经完全不行了,非要在我手下讨生活不可。我也不便再如何了,给他点好处算了,不就是一条狗嘛。
秦王没想到楚国这条狗其实是条狼。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死后不久,第一个起来反秦的就是楚国后裔。
做人要亦狼亦狗
遇强则弱,遇弱则强。
春申君的手法可称作“亦狼亦狗”,这正是南方大国楚国的最厉害一招。
当初楚灭巴国、灭蜀国、灭越国,完全是条狼。后来被吴国、秦国打败,楚国又把自己当作狗,就算屈辱,也要生存!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野兽,有人叫它“土狼”,又有人叫它“鬣狗”,反正都是它。遇到狮子它就是狗跑得远远的,遇到羚羊它就一跃而起,完全是条凶猛的狼。
做事要亦豹亦虎
羊羔都一样,野兽有千种。
美洲豹,有人又把它叫作美洲虎,究竟是豹是虎,动物学家还没下定论,总之它又像虎又像豹。它才不管别人怎么叫它,反正它是一只猛兽就够了。
楚国之道就是亦豹亦虎,在作南方最强者时它是虎,是王者。在秦国这只狮子面前,它又是退居第二的豹子,总之视情况而定。
春申君这次就扮了一回豹子,着实把秦王这只大狮子哄得舒舒服服。
豹子是楚国的图腾,楚人有言“管中窥豹,疑是山岩。”就是说做事要善于隐藏自己,这样猎人从竹管里看的时候就会只看见花花点点的岩石,不知道那其实是花斑豹。等猎人走近,反被吞噬。
最衰败时候也要展示自己依然强大
倒下的骆驼能砸死一匹马。
这可不是做样子,而是真气不散,只要真气不散,那么六神还在,就可以借尸还魂。
楚国被秦国打败后,秦国又约韩魏二国一起打楚国,实欲瓜分之。
面对楚国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春申君没有像当初墨子为了救宋国而与公输般当面论战一样与秦王论战,如果那样,会激怒秦王使他动手更快。
春申君抓住了秦国自视强大的心理,向秦王指出韩魏二国只是小国,完全没有资格与秦国相提并论,世上只有楚国能与秦国相提并论,秦楚二国应该联合起来瓜分韩魏。
这真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秦王鉴于已经打败楚国的考虑,正想借势吞了韩魏,竟然同意与楚国结盟,反攻韩魏,楚国因此获救。
如果春申君一味示弱就会连韩魏这样的小国也欺负上门。他在最衰败时也展示自己依然强大,并正视自己已经失败的局面,这样才会获得对方尊敬,不把楚国当战败国看,而当经得起失败的大国看。
请记住:哪怕在最衰败的时候也要展示自己依然强大,这样才能保本,才能翻本。
请记住:倒下的骆驼能砸死一匹马,你怕他做什么?
不再迷信成功
藐视成功者会成功。
以必败的意志做事,必然不败。
以必死的勇气做事,必然不死。
一再坐牢的革命者不怕坐牢,一再失败的人有了应对败局的经验,并且不再迷信成功。
成功与失败没什么两样,都只是一种人生状态。成功了你不会飞上天去,失败了你依然是你自己。
不迷信成功,你会成功。
因为你有不再迷信成功的心理准备,以平常心致胜。
为什么绝望的人偏能绝处逢生
心不死事业就不会死。
春申君在楚国战败的情况下出使秦国,情况相当让人绝望。但他为什么偏能绝处逢生?
因为他心不死!
心不死身体就不会死,手脚就还能使,就还有希望。
一棵树的脖子都被大风吹断了,搭拉在悬崖边,垂头丧气。路人商量要把它拉回去当柴烧,谁知一拉却拉不动,原来它还没完全被折断,筋骨相连,重要的是心还没死!
几个月后,悬崖边出现一幅奇景:一棵歪脖子树郁郁青青,枝繁叶茂,过往的路人见了都要大声称赞:好一棵树!
抓住有希望的人等于抓住明天
绝不在没希望的事上浪费光阴。
春申君完成退秦兵的任务后回到楚国,楚王又派他和太子到秦国做人质。几年之后楚王得了重病,太子不能回国。春申君劝说秦相应侯放太子回国,将来太子成万乘之主必然会服事秦王,应侯请示秦王,秦王却让使臣先回去看看楚王病情再说。
春申君为太子着想,就让太子化装为使臣的车夫,和使臣一道回国,春申君留在秦国,等太子走得差不多,秦兵已经追不上了,就去见秦王说太子已回国,请大王赐我一死。秦王发怒要杀他,应侯说春申君作为人臣,献身效忠主子,如果太子继位,一定重用春申君,所以不如赦他无罪,让他回国,借此亲善楚国,于是秦王便放了他。
春申君回国后三个月楚王去世了,太子继位就是考烈王。用春申君做宰相,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