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断地成长,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学校,他们不再只留在家庭的环境里,开始面临学校的复杂环境。老师在评估和考量孩子的时候,也会把他们与家庭联系起来,如果家里不止一个孩子,那么,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借由孩子的兄弟姐妹激励或者督促孩子进行好的转变。这是因为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力量,为了寻求更多的力量源泉,他们会关注孩子的家庭,也希望通过孩子的兄弟姐妹让孩子拥有比独生子女更强大的力量。不得不说,这样的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给孩子稚嫩的心灵带来创伤,尤其是当老师把家庭标签贴在孩子身上的时候,这些标签很有可能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和哥哥姐姐一样优秀。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会得到世界的意外惊喜,也会受到各种条件的禁锢,而使得生命的发展受到限制。他们是独立的,不必依附于任何人,他们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努力勤奋,而只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如果他们总是把兄弟姐妹作为成长的目标,渐渐地,他们就会变得很被动,也会在此过程中失去主动性。众所周知,孩子成长有外部的驱动力,也有内部的驱动力,而以兄弟姐妹来刺激孩子不断努力,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外部驱动力。从孩子自身的成长来说,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应该激发出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因此,老师不要总是把孩子与他的兄弟姐妹联系在一起,而应该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激发孩子的内部驱动力,这样孩子才会长久努力、动力充足。
尤其是在很多小范围的环境中,如果老师对于孩子的家庭情况很熟悉,甚至曾经亲自教过孩子的哥哥或者姐姐,那么老师常常会让孩子一定要向他们的哥哥或姐姐学习。不得不说,这样无形中就否定了孩子自身的个性,也会让孩子对成长产生各种困惑。例如,当老师说“孩子,你该和你的哥哥一样优秀”时,孩子明明很愿意努力改变自己、取得进步,却会因为老师让他以哥哥为标杆而不愿意继续努力。由此可见,以哥哥或者姐姐作为孩子的榜样,非但不能够如愿以偿地激励孩子进步,反而会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懈怠,甚至不愿意努力奋斗。在此基础上,孩子当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不应该给孩子贴上以哥哥或者姐姐为榜样的标签,在家里,父母更不要这么做。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他自己,即使他跟哥哥或姐姐很像,他也是与哥哥姐姐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父母必须了解和认可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这样孩子才能成为独特的自己。
尽管亲生的兄弟姐妹都是出自一母同胞,但是他们并不完全因此而具有更多的相似性。除了老师、父母外,学校里的同学,以及周围的邻居,也会因为孩子与哥哥或姐姐的关系而给他们贴上哥哥姐姐的标签。尤其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难免会告诉他人关于自己的兄弟姐妹的事情,因此,从他们口中,人们也会了解他们的兄弟姐妹。无论如何,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不应该因为兄弟姐妹的存在而改变自己。父母不要一味地强求孩子,而应更加理性地面对孩子,从而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
除了成为自己以外,每个人都不应该成为任何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兄弟姐妹,都不应该成为孩子的模子,他们的高度更不应该成为孩子奋斗的目标。孩子只有做最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