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再后面的故事,即后面的四十回,有论者说是高鹗等人续写,并不甚合原故事叙述者的原意。那关于未来四十回的情况,我根据原作者的本意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推测,尽我所能,逐一道来大致如下:
先说探春,探春随后不久就嫁给了一个海外的番王,当上了王妃,以探春的才能、才华和气度,做王妃真是最有资格不过了,只是这婚实在是嫁得远,临走的时候,家人父母都到江边洒泪相送,三千里越海之行,似乎从此再不回返。探春似乎对这桩婚事不是非常乐意,因为实在是跑得太远了。所以,成就这个婚事的,大约也有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的推波助澜,非要以此把她远远地撵出去不可。
迎春则更倒霉,回到孙绍祖这个中山狼一样的**棍家中,过了一年,就被折磨死了。整个关于迎春的故事不多,总之她是一个温厚迂讷的人,上边没有亲妈疼爱,自己也没甚大本事,夫家又不善待她,终于完成了一个富家女悲惨的平淡的结局。
惜春是个孤怪的人,而且对世事满有洞察力,于是在家族破乱之前,就闹着出家。于是终于出家去了,后来随着家族灭亡,更无了经济来源,沦落得古庙寒灯生活。
香菱一样是薄命的,终于被夏金桂大奶奶迫害致死,可惜了一个天真浪漫的女孩。
下面是非常难说的林黛玉的情况。在前八十回结束后不到一年,贾宝玉就奉妈妈王夫人的命搬出大观园去了。这么做,当然是为了防微杜渐,避免出现男女问题。随后出现的事情不能确定,就是贾母死了。贾母一直是为林黛玉保驾护航的。贾母总的来讲是要把黛玉许配给宝玉的。这事在前文中多次有反映。但王夫人未必在这事情上很主动,她在从前对晴雯大发雷霆之时,曾说晴雯是眉眼长得似林黛玉的,袭人前来报告,说要小心一点贾宝玉和林姑娘或者薛姑娘好了,出现男女之事,王夫人也是大为紧张。
但若说王夫人会极力干预这桩婚事,非不叫黛玉配给宝玉,而换做宝钗,恐怕宝玉也会极力反对,从而激化母子矛盾。总之,没有证据显示王夫人会极力阻挠二玉的婚事。还有一种说法或者可能性,是皇妃贾元春下旨叫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因为从前元春在给贾府的姐妹们赐东西的时候,就把宝玉和宝钗的赐品订的级别相当高,而给黛玉的却没有这么高。但是,贾母是主张黛玉和宝玉好的,元春为什么会非要违逆贾母的意思呢?
从凤姐的角度来讲,也应该是希望宝玉和黛玉好更好些。因为如果换了宝钗和宝玉结婚,而宝钗是个有持家能力的,势必会削弱和剥夺王熙凤的家庭主管地位。
上述一切推测也都是根基有限的设想。我们唯一能比较确定的是,自从贾宝玉搬出大观园之后,林黛玉的病情也就开始越发严重。实际上,在八十回的末十回里,黛玉已经露出了活不了一年左右的端倪了,眼泪越发少了,咳嗽愈见多了。终于,由于贾母的去世,王夫人、薛姨妈在黛玉的婚事方面更持消极态度,黛玉和婚事就变得无限拖延下来,终于就病剧无力回天,并且贾菖、贾菱这两个给黛玉暗中配了有毒或者不适合的药丸来吃,终于黛玉香魂袅袅,含恨而死了。大约是这样的。
续书的高鹗写的“调包计”,则是这样讲的。贾宝玉的那块宝玉,不知怎的,就丢了,于是宝玉变得痴痴呆呆,乃至病了。贾母就想用“冲喜”的办法叫他好起来。当时的一种迷信,就是人遇到灾病,就办一件喜事,从而冲掉病灾。也就是让宝玉结婚。贾母又说,刚找人算了命,说命里有“金”的可以帮扶他。于是就提议把薛宝钗嫁给宝玉。这时,贾母居然不知道林黛玉和宝玉是互相想好的。袭人知道这事后,就把林黛玉和宝玉想好,告诉了贾母。贾母方才知道,于是觉得嫁宝钗给宝玉,宝玉难免不答应,不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凤姐就想了个主意,跟宝玉说是娶黛玉,但轿子把宝钗送来成婚。贾母就同意了。
于是,婚礼就这么办了,现场揭开盖头,宝玉发现是宝钗,但是因为他的玉没了,人有点迟钝,所以只问说这是怎么回事,但没有像清醒的人那么闹。反倒就自己睡了。随后次日他要去找黛玉,听说黛玉因为闻知这婚事,已经病死了。于是,宝玉也就跟宝钗继续这婚姻了。
这里其实和前八十回里,贾母屡屡介入宝玉、黛玉的感情纠葛,并且也赞同俩人好,而且对黛玉也非常爱,不符合。这个故事中没有写贾母的思想斗争,而只说为了冲喜。又根据算命的说“金”可以更好地冲喜——居然随便一个算命的说什么就信。作为大户人家,婚姻居然办得偷偷摸摸,还名不副实,实在是不可思议。按理说,贾政在这过程中,应该纠正这种不体面的做法,文中也说了贾政觉得“冲喜”这种做法不值得当真。但文中又说贾政急着出差,就没多关注细节——这种巧合,也是牵强了。总之,就可以含糊过去了。这个掉包计还有一个行不通的地方,是宝玉会闹,但故意写成宝玉丢了玉,于是人迷糊了,就没怎么闹。这种丢玉人变糊涂,也是荒诞不经的。
虽然这段故事比较惊心动魄,但它编得牵强,没有什么现实基础。如果是小户人家,处于家庭巨大灾难,不得不偷梁换柱地结个婚,倒还可信。这里贾宝玉只是丢了玉而病了,就拿婚姻来冲喜,也是牵强的写法了。所以,高鹗的这段故事,很是画蛇添足、荒诞不经。在黛玉本来就要病死的情况下,加了个婚姻打击。而且,也没有交代凤姐何以非要宝玉娶宝钗。文中只是侧重急着用结婚的办法给宝玉冲喜,就很潦草地想办法把婚结了。真不知道世上有没有这么糊涂的大户人家。
玉丢了,人病了,为了冲喜,就把薛宝钗娶了,这不是写得很肤浅吗?这个悲剧,却成了仅仅因为迷信而造成的悲剧,那也不算深刻的悲剧。
按照原作者的思路,应该是黛玉病死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宝玉的婚事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于是,在贾府上下的主持下,宝玉和宝钗成了亲。但是婚后的婚姻生活并不非常和美,宝玉眼睛里看着的是宝钗,脑子里遥远地想着的是黛玉。宝钗从这种角度来讲,也是落得了个薄命的。她招谁惹谁了,可以说宝钗是个比较完美和与人无害的人,处事处处值得称赞,却落得了这么个行同泥偶的婚姻生活。
随即发生了贾家的大祸事,时间大约是又到了中秋节,贾家的事事发了。第一件事是江南甄家犯法被抄家,将一些细软财货寄放在了贾府——准确地说贾政家里,这种窝藏朝廷钦犯家财的悖逆之举是贾家的第一宗罪,此二,贾赦跟贾雨村过从甚密,贾雨村从朝廷大司马的官儿降下来了,从前他曾经利用职权打击发配的那个门子,可能又不知怎样咸鱼翻身,把贾雨村胡判薛蟠杀人案给抖搂出来了,此外还有其他徇私枉法的罪责,比如害破那个爱古扇子甚过自己的穷命的石呆子家庭的事等等,于是贾雨村被免了官,充军发配。而贾赦因为跟他有来往牵连,具体就是石呆子一事,于是也是落了罪。贾府这两个掌门人,贾政、贾赦都有罪。于是圣明的皇上追查下来,遭到抄家的修理,官也都丢了。东府——也就是宁国府的贾珍一家,也一并倒了。
从前贾琏就担心过跟贾雨村走得太近,迟早一天被牵连,如今果然落了实。贾母在这个抄家惨案发生的时候,由于惊吓,于是就飞陨了命。抄家的厄运也要了贾元春的命,这位皇妃看见皇帝把自己的老家抄了,出于惊惧,于是一下子也病死了。
作为抄家活动的一部分,贾府的上下家属都被关禁起来。贾宝玉和凤姐,与其他人一起,被关在附近的狱神庙里,等待政府在完成抄家和对家里财物查证后,取得所有赃物证据,再行发落。这时候可谓人心惶惶,能有一点瓜葛的人都急着躲出去,唯独有两个人却前来探监。一个就是茜雪,茜雪从前因为贾宝玉的一碗高级的枫露茶被奶妈李奶奶抢着喝了,茜雪没看住,贾宝玉酒后迁怒于她,泼了她一裙子的茶,并且嚷嚷着要撵走茜雪。酒后宝玉虽然不这么干了,但是茜雪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执意不肯留了,自己辞职而去。还有一个是红玉。红玉从前在怡红院当差时不被贾宝玉重用,遭晴雯等人喝骂,于是投奔了凤姐的门下,做了得力的大丫鬟。如今,这两个人,都跑到狱神庙来探望贾宝玉。想来贾宝玉在此时非常受感动,因为这时候他们在狱神庙里基本已经没粮了,过着啃酸菜和打地铺的生活,好在有这两个从前的丫鬟送来好吃的。真是世态炎凉、冷暖人知啊,真正能够拔刀相助的却是那些有骨气从前不容于人的人。
从狱神庙出来之后,凤姐的悲剧随即开始了。直截了当地说,她是被贾琏休了。贾琏愤恨凤姐,大约是从尤二姐的死开始,而这次抄家,通过官府公人的调查刑讯,凤姐从前干过的坏事也就一一暴露出来。其中包括替净虚师太包揽诉讼,收了其三千两银子,硬叫长安守备退了与张财主的女儿的婚事,使得后者改聘给李衙内。另外,叫张华乱告状,也大约是一桩罪吧。总之,这些事一出来,贾琏和凤姐之间的夫妻感情彻底破裂,从前仗着老贾母在,贾琏不敢休凤姐,也不敢也尤二姐报仇,现在沦落到破家的时候却可以了。于是,就把凤姐休了。
被休后的凤姐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沦落到受尽了别人的白眼,自己被迫干活扫院子的地步。她开始在雪天里回顾自己的“罪恶”的一生,方才感觉到自己大错特错了,对不起许多许多人。本来她就有病,于是大病不起,想着回到老家金陵去死,终于也许还没到金陵,就病息奄奄地一下子赴了黄泉。
这是凤姐的悲剧结尾。
凤姐的女儿更倒霉,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凤姐的女儿巧姐,在不良分子的落井下石的谋害下,被拐卖到了妓院里。没钱不能赎出来。这时刘姥姥出来了,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的时候,凤姐慷慨解囊,按照对老亲戚的老理儿,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够一家人活一年的了。后来两次进大观园,凤姐都跟她很亲热。于是刘姥姥见义勇为,花钱想办法,把巧姐从火坑里脱离出来。出来之后,也没个人家依靠啊,就把巧姐安排娶给了自己的那个傻孙子——伴儿。
伴儿却落了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从此巧姐在这荒村野舍里,过起了贫民媳妇的生活。
袭人是什么时候离开贾宝玉的,大约也不能确切地说清了。应该是在抄家之后吧,贾府完全败散了,子孙流散,更再也养不起这些个丫鬟仆人了,于是残存下来的,都要发送出去,能回老家就回老家,能出去配小子就配小子,或者没人罩着的就被卖了。贾宝玉已经有了薛宝钗这一个媳妇,就足够白吃白喝消耗生活费的了,于是其他丫鬟们都不能要了。当时大约袭人还没有被正式公布任命为妾,于是宝玉或者其他人也就让袭人走了——出去自己择夫而嫁去吧。
袭人临走,对宝玉说:“好歹留下麝月。”麝月是个爱干活、朴实,但是能说会辩的。于是,宝玉勉强把麝月留下。就这样,麝月伺候着他和宝钗。
袭人是怎么嫁给蒋玉菡的,似乎也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其过程了,只是知道的是,从前这个戏子蒋玉菡跟宝玉互换汗巾子,贾宝玉给了他的那个巾子,其实是袭人自己带过的,于是就这么间接地跑到了蒋玉菡那里。这大约就是千里姻缘一条巾子牵吧。袭人竟和蒋玉菡成了婚。
蒋玉菡本是忠顺王府里的玩物,后来逃跑过,王爷派长史来贾府这里寻,害得宝玉挨了一顿打。也不知蒋玉菡后来的情况如何,有没有被中顺王府抓回去,但既然和袭人结婚了,那大约也就结束了在中顺王府里当戏子的职业。
蒋玉菡这人混得不错,袭人跟他的生活达到了接近中产阶级的水平,就像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幸福生活日益在抄家后沦落为无产阶级的水平。最后,俩人实在无产了,贾宝玉就携妻子薛宝钗女士,跑到蒋玉菡家来过活。袭人和蒋玉菡一起供奉照料他俩,而贾宝玉则此时开始萌生出家的念头。
这本来是早就欠下给林黛玉的,贾宝玉曾经对林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就当和尚去。”当林黛玉死了以后,贾宝玉曾经到黛玉的潇湘馆去看——那时大观园里都已经该搬空了——但见那些竹子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派凄凉。宝玉一直没有兑现当和尚的承诺,而是和宝钗组建了小家庭。现在,似乎这个小家庭已经再也没甚可被留恋的了,既然宝钗有袭人一家照顾着,那自己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于是贾宝玉在某一个雪落无痕的夜晚或者晓风凄清的早晨,就携带着自己的那一枚玉,悄悄地别离了宝钗和袭人等,去到一处不为人知的僧院里,削发为僧了。
宝玉当了一段时间和尚,这天遇到一个跛脚道士,那道士又胡念了一些歌,宝玉方才知道自己本是青梗峰上一块无用的补天剩下来的石头演变成的,于是跟着跛脚道士,飘然而去,直到青梗峰下,撒手不归,无影无踪了。
贾府子孙流散,其中唯一有一些成就的,是李纨的儿子贾兰,当然他有成就,应该是贾宝玉沦落为无产阶级而出家之后了。他大约是长大有了些军功,帮着拿了反贼,平了戎狄了,于是落得了一定的爵位。这是唯一的一个有点出息的人,但是不久,李纨虽然戴上了凤冠霞帔,却也没高兴几日,就老病而死了。
在早期的一个版本里,史湘云的故事是这样的:作者没敢说贾府被抄家,而是自然地破败了,因为是自然是慢慢地破败,所以贾宝玉也没遭受太大的精神打击,所以也没打算出家,而是和史湘云结了婚,岁数也越来越大了,但是宝玉日子沦落得非常穷苦,住在看街的士兵的木棚子里,靠着拾煤核去卖为生,过着近乎扫大街的生活,但是两人白头偕老。后来,原故事叙述者打算写成抄家了,并且随后叫贾宝玉出家了,这样再跟湘云结个婚也没意义了。所以就叫当年贾宝玉从张道士那儿得到的大雄金麒麟,不知怎的转落到了卫若兰的一个公子哥手里。而湘云也是戴着一个母的小麒麟的,二人通过家族说媒,定下了婚事,两个麒麟到在了一块儿。但是好日子不长,卫若兰就像兰花一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殒命而死了,于是湘云就落得了一个单飞守寡的结局。关于史湘云,大致就是如此了。
妙玉,妙玉是个有洁癖的人,心比天高,贾家被抄破败之后,她也无法在大观园里的拢翠庵待了,依旧南下回故籍,结果到了长江的瓜州古渡口,遇上了坏人了。当初妙玉离开家乡北上,就是因为不容于当地权势家族——妙玉祖上也是做官的,但是落败了,新崛起的权贵就欺压她们,这次遇上的坏人,不知是不是还是那想吃天鹅肉的权贵家族,或者是一般的车匪路霸,总之,妙玉被他们抓住,卖到了妓院里。唉,这个冰清玉洁的人,究竟沦落得入了污泥了。从前贾宝玉来了,都不配用妙玉的高级古董的茶盏饮茶,现在随便是谁,有一两个钱的,就能过来作践她了。这是最薄命的。
所谓红楼,就是“红楼富家女”的截取意思,红楼的这几位女子的梦,到此也就彻底残冷在晓风残月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