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的好坏,无法左右命题的真伪(1 / 1)

趣味思考 这份“征兵演讲”有什么逻辑错误?

相传,美国曾因参战需要动员年轻人入伍,但过惯了安逸生活的美国青年,因害怕战场上的危险纷纷抵制征兵令。为此,地方的行政长官很苦恼,不知如何向上级交代。

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位士兵毛遂自荐,说他可以帮长官解决难题。行政长官半信半疑,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只好让这位士兵一试。

到了征兵现场,这位士兵开始发表“动员”演讲——

“亲爱的朋友们,我和你们一样,都特别珍惜自己的生命。我想说的是,热爱生命是无罪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摸着良心说,我也十分厌恶战争,恐惧死亡,如果要求我去前线,我也会跟大家一样,逃避这项命令。”底下的年轻人感觉他说的话很“贴心”,也便安静下来,听他后续的演讲。

“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假如,今天我处在你们的位置,我在担心参军的危险之余,还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且这种侥幸不是凭空的:如果我服兵役,上前线的概率是50%,那么还有50%的概率留在后方;即使上前线,我作战的概率是50%,还有50%的概率是成为某长官的贴身勤务员,留在安全区工作;万一我不幸必须要扛枪上战场,那么我受伤的概率仍是50%;就算我不幸受伤,受重伤的概率依然是50%,还有50%的概率是轻伤,死神会眷顾我。所以,我有什么理由过分担心呢?

“也许你会说,万一运气不好受了重伤怎么办?我想告诉你,医生会帮助我们,从死神的手里夺回生命。当然,如果运气糟糕透了,不幸为国捐躯,那么我的家人会为我感到骄傲,我的父母会被授予一枚特别的勋章,还能够领取到一笔数额可观的保险金和抚恤金,邻家的孩子们会把我当成英雄一样顶礼膜拜。当我以一名勇敢的战士来到天堂时,说不定还可以见到万人敬仰的华盛顿将军!”

听完这些话,底下的年轻人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他们表示愿意赌一把。也许,他们是想成为英雄,被亲人、朋友、邻居铭记于心;也许是他们家境不好,想着万一为国捐躯,还能给家人留下一笔可观的抚恤金……不管怎样,他们真的被说服了。

如果你在这群青年之中,你会相信这位演讲者的话吗?

如果不相信的话,你能否指出这份动员令中的逻辑错误?

单从演讲的角度来说,这位发言者深谙换位思考的艺术,他所说的话也有一定的代入感和影响力。但是,从逻辑学上来讲,他那番精彩演讲存在诸多的谬误,话里话外都在弱化战争的危险,强调入伍的好处。

谬误1:

——“如果我服兵役,上前线的概率是50%,那么还有50%的概率留在后方!”

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上前线的士兵与留在后方的士兵数量不是绝对的1:1,上前线的士兵人数肯定比留在后方的人数多,这就意味着,上前线的概率肯定要大于50%。

谬误2:

——“即使上前线,我作战的概率是50%,还有50%的概率是成为某长官的贴身勤务员,留在安全区工作!”

这也是一个谎言,因为上前线的士兵数量与留在后方的士兵数量不是相同的,前者的数量远大于后者,所以上前线作战的概率也是远大于50%。

诉诸后果

将支持或反对一个命题的有效性,诉诸于接受或拒绝此命题将产生的后果,在逻辑学上被称为诉诸后果,是逻辑谬误的一种。换句话说,仅仅因为一个命题会导致一些不受欢迎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这个命题是伪的;同样,仅仅因为一个命题会导致好的结果,也不能让它变成真的。

我们在判断一个论点是否可信时,用来作为判断依据的应当只是该论点的真假、或是真假的可能性,需要听取与分析的是支持或否定论点的事实与证据。至于该论点成立或不成立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相信或不相信该论点可能导致怎样的后果,都跟判断本身无关,都不能作为证明论点是否可信的依据。

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应该清楚:入伍后上前线作战的概率是很高的,而这也是美国政府征兵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征兵动员会上,它却被演说者弱化成了“50%的概率”,这一数据有很大的欺骗性!另外,他所做的“不幸受伤”“受重伤”“为国捐躯”等假设,都是在强调相对较好的结果,毕竟身亡后可以成为英雄,为家人留下抚恤金。

请务必记住:结果的好坏,不能传递到原因!

如果有人试图以讨好或不讨好的结果来说服你,那他就犯了诉诸后果的谬误。因为他不是通过正常的逻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说服的目的,而是通过告知你会有怎样的后果,以达到引诱、哄骗、威逼等目的,让你屈服于他的观点。

一个命题导致不利的后果,并不意味着命题就是假的;同样,一个命题会带来好的结果,也不意味着命题就是真的。命题的真伪,与它所带来的结果或影响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