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搞清楚概念之前,别轻易作出判断(1 / 1)

趣味思考 汪伦是怎么“忽悠”李白的?

提起《赠汪伦》,大家耳熟能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令很多人好奇的是,这个汪伦到底是什么人呢?

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来到南陵,旅居在他的叔父李冰阳家中。住在泾川的汪伦,是李白的忠实粉丝,听闻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就想给李白修书一封,邀请偶像到家中做客。可是,两人之前素未谋面,这封信要怎么写才能让李白乐于赴约呢?

思考一番后,汪伦心生一计,下笔写道:“先生喜欢游览美景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平生最喜欢旅游与饮酒了,看到汪伦在信中描述的美好画卷,不禁陷入了憧憬中,很快就启程赴约了。然而,赶到了泾川之后,他并没有看见信中描绘的十里桃花与万家酒店。

这时,汪伦拿出了自己珍藏许久的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笑着向李白解释说:“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潇洒豁达的李白,听后并没有恼羞成怒,反倒被汪伦的盛情款待感动了。之后,他在汪伦家连住数日,两人饮酒对诗不亦乐乎。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临走那天,汪伦在桃花潭的码头为其设宴送行,李白感动之际赋诗一首名作《赠汪伦》。

讲述完李白与汪伦的相识故事,我们就要研究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学”了。

概念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元素,认识逻辑要从认识概念开始,只有明确概念,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思考。汪伦深谙这一点,他知道李白喜欢旅游和饮酒,故意在信中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作为**,让李白误以为这里有“方圆十里的桃花林”和“上万家的酒馆”。也就是说,在同一封信中,虽然汪伦和李白看到的词语都是“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但这两个词语在概念上是有歧义的。

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概念表达出来的。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此时就会使语言发生歧义。

相传,公元前6世纪时,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为了一件事苦恼不已,他不确定要不要进攻居鲁士和波斯?由于迟迟无法做出决策,他决定向德尔菲神庙的神谕求助。

神谕告诉他,如果克洛伊索斯与居鲁士开战,他将摧毁一个强大的王国!

听完神谕的告示,克洛伊索斯毅然选择开战,没想到最后却被居鲁士击溃了。溃败之后,他痛苦地来到神谕面前诉苦,埋怨神谕给自己出了一个“馊主意”。

真是神谕的错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德认为:克洛伊索斯不该抱怨神谕,他应该做的是派人去问神谕:您说的“王国”到底是克洛伊索斯还是居鲁士?可惜,克洛伊索斯没这么做就贸然进攻了,要怪也只能怪他没弄清楚概念。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明确概念,要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反映的是对象的本质属性,说明事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概念的外延,反映的是对象的类,说明事物的范围和数量,即包含什么。

任何概念都有其内涵与外延,如果概念之间的内涵与外延有任一个不同,那就是不同的概念。如果确定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则其概念的外延也要随之确定。反之,如果知晓了一个概念的外延,那么其内涵也须随之清楚。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很容易闹出误会。

法国作家雨果出国旅行到某个国家的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就询问了一些问题。

宪兵:“姓名?”

雨果:“雨果。”

宪兵:“做什么的?”

雨果:“写东西的。”

宪兵:“靠什么谋生?”

雨果:“笔杆子。”

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如是写道:“姓名,雨果;职业,贩卖笔杆。”

上述笑话就是因为“笔杆子”三个字所致,宪兵和雨果对“笔杆子”这一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雨果使用的是“笔杆子”的外延,也就是“写作”;宪兵理解的是“笔杆子”的内涵,认为雨果是“贩卖笔杆子的”。

概念的种类

根据所反映的概念的外延大小,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通概念和空概念。

单独概念→人名普通概念→植物空概念→神仙

根据所反映对象是实体还是属性,可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实体概念→医生、医院

属性概念→聪明、善良

根据所反映的外延属于集合体还是类的概念,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判断是集合概念或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森林、人类

非集合概念→树、人

历史老师问学生:“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

学生回答:“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老师说的“认识”,是指对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理解;回答问题的同学所说的“认识”,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如果后者是因为没听明白问题才这样,他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如果他是因为功课没学好才这样说,那就是故意偷换概念了。

父亲指责儿子:“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儿子狡辩说:“您经常说,中国人民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

父亲说的“中国人民非常勤劳”这句话里的“中国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并不确指某一个中国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性;儿子说的“我是中国人民”这句话里的“中国人民”则是一个个体概念,即我是中国人民中的一员。虽然两个词语都是“中国人民”,但意思却不一样,概念不统一,俨然是逻辑谬误。

明确概念的方法1:限制

概念的限制,是指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即从一个外延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小的概念的过程。限制有助于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具体、准确地表达思想,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

人→女人→名女人→单身名女人

明确概念的方法2:概括

概念的概括,是指通过减少内涵以扩大外延,从而由种概念到属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概括能够使概念抽象化,当一个定义过窄时,就可以用概括的方法。

单身名女人→名女人→女人→人

在学习逻辑思维时,判断和推理往往倍受重视,而概念则易被忽略。实际上,概念是整个推理的基石。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细胞,概念的明确和清晰对于思维后续的命题真假判断以及推理创造新知识等思想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概念不明确,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特性和本质,也就无法运用它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因而也就无法进行逻辑思考了。

一切真实可能的东西,不可能是其他的东西。在这些条件与情形下,不可能出现其他的东西。

——黑格尔《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