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不辜负美食并非尽情地吃,而是认真对待每一份食物(1 / 1)

把食材视为有生命的事物,细致认真地去制作,不敷衍、不糊弄、不贪快、不图多,只求最终做出来的东西,能让食材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

——【极简便签】

你一定听过这句话:“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这真的是一句听起来就透着幸福的句子,让人感觉生活是有温度的,日子是可期的。因为,世界那么大,美食那么多,都值得我们好好领略。于是,就有了一幕幕这样的画面:

“我要去旅行,我要吃遍天下的美食。”

“我最喜欢比萨,今天的自助餐要吃个够。”

“就算没人陪,一样可以点各种好吃的来满足自己。”

“哇,还剩下这么多菜,不能辜负了它们。”

“……”

也许,还可以补充更多的情景,因为它们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我们时常以为,不辜负美食,就是要尝遍天下所有的美食;或是,只按照口欲来选择食物,喜欢的东西就尽情地吃;实现“光盘”策略,不让盘子里剩下任何的食物……如若不然,似乎就枉费了食物存在的意义。

这,真的是敬畏食物、不辜负美食的全部内涵吗?

我想,应该不止于此。

日本女导演河濑直美拍摄过一部影片名叫《橙沙之味》,其中有一段制作红豆沙的情景,最打动人心,她把对待食物与对待人生的态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影片中,老人教铜锣烧店的老板制作豆沙馅料,她一颗一颗地淘洗,仪式感十足地等待豆子浸泡数个小时,聆听它们在水中翻滚的声音……与其说这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不如说是一次禅修与悟道。

把食材视为有生命的事物,细致认真地去制作,不敷衍、不糊弄、不贪快、不图多,只求最终做出来的东西,能让食材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让每一种食物,让每一道工序,都呈现出它应有的样子。

或许,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像匠人一样去熬红豆沙,但我们可以选择用其他的方式去认真对待每一份食物,不辜负,也不浪费。

·不囤积食物,尽量保证少而鲜。

以前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我总喜欢买一周的量,赶上有特价的商品,更觉得划算。现在回想起来,完全是一种错觉。事实上,囤积的食物并不一定会全部吃完,很多都是囤在冰箱里坏掉了,最后被丢进垃圾桶。特价商品买的时候便宜,但放置期限更短,囤积更是错误的选择,除非家里人口多,第二天可以全部吃掉。

现在我已经改掉了囤积食物的习惯,若非必要,就在家门口的便利店,买一两天的量。每一顿饭,就只做这一顿的量。这样的话,每一种食物都能被端上饭桌,每一顿饭吃到的都是新鲜的美食。

·点菜以够吃为准,需要再添加。

外出吃饭是现代人不可避免的一项社会活动,如果不是特殊的商业活动,只是和亲近的人外出就餐,点菜时尽量克制“一次多尝几个菜”的想法,根据就餐人数、菜量大小,点够吃的菜量,尽量不剩菜、不打包,如果感觉不够,可后期再添加。这样的话,也可有效避免浪费,且不需要在下一顿时吃不新鲜的食物。

·细嚼慢咽,认真品尝食物的味道。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主题就是“学会吃饭”,对想减肥、想改善饮食习惯的人来说,都有帮助。实际上,它提倡的是“正念饮食法”,就是让我们停下来,培养知觉,感受当下。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在情绪性进食的那些日子里,我没有用心去感受食物的味道,或者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吃,只是觉得吃点东西能让情绪稍微好一点。但你知道,这已是对食物的一种辜负,你根本没有享受到它的美好。

不辜负食物,不在于吃多少种类,吃多少量,而在于品尝它的味道,让每一份入口的食物,都能在味蕾中停留,散发出绵长的满足感。就如最寻常的米饭,你能否在吃第一口饭的时候,触到它的温度,嗅到它的饭香味,感受到它的软硬度,以及米饭本身的香甜味道?

其实,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在改善那些不好的习惯。因为,食物带来的满足感不会一直持续,当你感觉到,十分钟以后,你所咀嚼的米饭没有之前那么“好吃”了,那就说明你已经解决了饥饿的生理问题,它在提醒你,是时候要放下筷子了。

身体犹如一间屋子,食物是维持生活的物品,从这个角度来诠释,多真的不意味着好,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需要的、能承受的,好过无意义地囤积。唯有认真对待每一份食物,感受到它的价值所在,才是对食物真正的热爱与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