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 / 1)

[1]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R.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M].佘江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杰瑞·穆勒.市场与大师:西方思想如何看待资本主义[M].佘晓成,芦画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亚当·斯密.国富论[M].文竹,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4]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梁砾,译.7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陆梦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导论[J].经济研究,1999(7).

[9]安娜·J.施瓦茨,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1867—1960[M].巴曙松,王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1929大崩盘[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郁喆隽,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12]AlanEbenstein.哈耶克传[M].姚中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13]保罗·沃尔克,克里斯蒂娜·哈珀.坚定不移[M].徐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14]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5]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动物精神[M].黄志强,徐卫宇,金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6]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M].谢康,乌家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7]刘垄,段端,巴曙松.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基于信息经济学商业银行的研究视角[J].财经研究,2008:5.

[18]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J].经济研究,2003:7.

[19]彭磊.均衡信贷配给、信用担保与中小企业融资[J].当代财经,2003:8.

[20]樊明太.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7.

[21]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预算软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J].经济研究.2009:12.

[22]封思贤.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5.

[23]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6.

[24]Bernanke·B, Gertler·M, Gilchrist·S.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R].NBER Working Paper No.6455,1999.

[25]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6.

[26]郭豫媚,郭俊杰,肖争艳.利率双轨制下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6:3.

[27]何东,王红林.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J].金融研究,2011:12.

[28]纪洋,谭语嫣,黄益平.金融双轨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16:6.

[29]李宏瑾,苏乃芳.中国隐性利率双轨制及其对市场利率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8:8.

[30]伍戈,李斌.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31]张勇,李政军,龚六堂.利率双轨制、金融改革与最优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14:10.

[32]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12:3.

[33]徐忠.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J].金融研究,2018:4.

[34]李琼,王志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渠道抑或信贷渠道[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6.

[35]牛慕鸿,张黎娜,张翔.利率走廊、利率稳定性和调控成本[J].金融研究,2017:7.

[36]袁鹰.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与运用[J].金融研究,2006:11.

[37]Bernanke, Blinder.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4.

[38]马骏,纪敏.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39]孙国峰,段志明.中期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商业银行两部门决策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2017:1.

[40]杨坤,曹晖,孙宁华.非正规金融、利率双轨制与信贷政策效果——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5.

[41]汪莉,陈诗一.政府隐性担保、债务违约与利率决定[J].金融研究,2015:9.

[42]汪莉,吴杏,陈诗一.政府担保异质性、竞争性扭曲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激励金融研究[J].财贸经济,2016:9.

[43]徐明东,陈学彬.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2:7.

[44]刘晓星,姚登宝.金融脱媒、资产价格与经济波动:基于DNK-DSGE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2016:6.

[45]彭文生.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6]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罗伯特·Z.阿利伯.疯狂、惊恐和崩溃[M].朱隽,叶翔,李伟杰,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47]卡门·M.莱因哈特,肯尼斯·S.罗格夫.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M].綦相,刘晓锋,刘丽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8]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M].董裕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9]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大而不倒[M].巴曙松,陈剑,等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50]周其仁.货币的教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1]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4.

[52]陈雨露,马勇,阮卓阳.金融周期和金融波动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16:2.

[53]何德旭,张捷.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现实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09:10.

[54]孙国峰,何晓贝.存款利率零下限与负利率传导机制[J].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2018:2.

[55]孙国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J].经济研究,2001:2.

[56]孙国峰.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源起、发展与应用[J].国际金融研究,2019:11.

[57]孙国峰.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批判[J].经济研究,2019:4.

[58]兰德尔·雷.明斯基时刻:如何应对下一场金融危机[M].张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59]兰德尔·雷.现代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体系的宏观经济学机[M].张慧玉,王佳楠,马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60]易宪容,王国刚.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J].金融研究,2010:5.

[61]王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评析——基于宏观经济理论前沿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4:2.

[62]王健,吴振球,尹德洪.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的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5:3.

[63]汪丁丁.“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J].经济研究,1996:3.

[64]樊明.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实证经济学方法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2:1.

[65]许志伟,樊海潮,薛鹤翔.公众预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动态——新凯恩斯框架下的异质性预期及其影响[J].经济学,2015:7.

[66]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67]弗里德利希·冯·瑞·达利欧.债务危机[M].赵灿,熊建伟,刘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68]霍华德·马克斯.周期[M].刘建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69]邹晓梅,张明,高蓓.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起因、类型、问题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

[70]张明.透视CDO: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6.

[71]管涛.汇率的本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72]李晓峰.外汇市场汇率预期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3.

[73]张亮.商业银行结售汇逆差与境内外利差汇差关系的VAR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

[74]司登奎.央行外汇干预—市场参与者情绪与汇率变动[J].统计研究,2018:11.

[75]戴淑庚,余博.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J].国际金融研究,2019:5.

[76]张屹山,孔灵柱.货币替代:人民币贬值和升值阶段的比较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特征分析和理论阐释[J].财贸经济,2008:6.

[77]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07:7.

[78]孙国峰,李文喆.货币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从“等边三角形”到“不等边三角形”[J].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2017:3.

[79]伍戈,陆简.全球避险情绪与资本流动——“二元悖论”成因探析[J].金融研究,2016:11.

[80]易纲,汤弦.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J].金融研究,2001:8.

[81]郝宇彪,田春生.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基于制约因素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11.

[82]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必须目标明确、循序渐进[J].RCIF Policy Brief,2011:7.

[83]李晓.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市场,2011:10.

[84]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市场的互动影响[N].证券时报,2007-6.

[85]钟伟.略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J].世界经济,2002:3.

[86]戴维·欧瑞尔,罗曼·克鲁帕提.人类货币史[M].朱婧,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87]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货币简史[M].苏世军,苏京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88]庄雷,赵成国.区块链技术创新下数字货币的演化研究:理论与框架[J].经济学家,2017:5.

[89]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