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本节问题,我们需要先回到第六章内容,货币背后所锚定的价值。在实物货币(大米、牛、羊)或金属货币阶段,价值锚定来源于物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在实物货币制度下,充当货币功能的,就是实物本身的商品价值,也就是其锚定的价值;金本位制度下,各国法定货币以黄金为价值锚定。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的价值当然不是印钞的成本,如果按此划分,十元钞票和百元大钞的价值几乎一样。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有负债自然就要有资产与之相对应。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买进的是债券或者银行的信贷资产(黄金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中只占很小比例)。打开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资产主要是QE买进的MBS证券(抵押支持债券)、国债,而日本中央银行的资产里还有股票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债券、股票也好,外汇也罢(我国中央银行的资产很大一部分是外汇储备)都是金融资产(黄金算是实物资产)。而金融资产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国债背后是政府税收抵押,税收穿透到底层则是纳税个体的资产;MBS证券穿透到最后是房产、汽车;ETF背后则是一家家从事具体生产的上市公司。纸币锚定的是中央银行的资产,币值也就取决于中央银行买进的资产价值。如果中央银行是为政府的赤字买单,买进的国债显然就是在“稀释”币值;美联储QE买进的MBS如果是大量的“有毒资产”(MBS债券价值远低于美联储购进的价格),也就“稀释”了美元的价值。说到底还是之前的那句话,信用货币价值锚定的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一套提供保证的制度体系。
那么,比特币背后锚定是什么呢?有人说,“挖矿”消耗的计算处理能量将转化为其价值。但无论是“挖矿”所损耗的电力,还是计算机的算力都只是铸币成本,而不是货币背后的价值。比特币并没有与任何资产挂钩,这就是称其为“虚拟货币”的原因。比特币更像是一种资产而不是货币,比特币的价格经常出现“过山车”,正如一句流行的话“比特币也许失败,问题是这里头有钱可赚”。
比特币的数量有上限,的确可以避免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会出现通货紧缩。随着时间推移,“挖矿”的难度则会增加,直至不会有新的比特币产生。然而经济在发展,产出在增长,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也会跟随增加,有限的比特币面对着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通货紧缩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而通货紧缩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通货膨胀。其实,西方发达经济体已经近二十年没有出现过高通胀了,最让他们头疼的是通货紧缩。
在交易媒介上,比特币的交易处理能力也无法满足现实要求。由于区块链技术下,节点数量庞大,数据被广播到全网耗时也会较长,比特币仅支持每秒7笔交易(支付宝等电子货币交易峰值是每秒30万笔)。如果交易量增加必然发生交易拥塞,使得低额交易手续费的支付长时间无法得到确认。
尽管比特币并不具备成为货币的条件,但是区块链技术对于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时代需要支持数字经济高效交易的货币。近年来,各国中央银行也都积极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在这一块,我国中央银行走在世界前列,并已经开始在试点地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