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当年,亚洲金融的危机发生与固定汇率机制有着莫大的关系,经济学里有个专门词汇来形容这类危机——“货币危机”。货币危机通常发生在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当这些国家经济基本面恶化或者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由于无法守住原来的固定汇率,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其结果往往是本国货币汇率“**”,这种汇率变动往往伴随着自信心的丧失、金融系统的恶化、经济增长的衰退,乃至政局的动**。
早在亚洲金融危机前,索罗斯就已经成名了,他因成功狙击英镑而被称为战胜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的人。1990年,英国决定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欧洲汇率体系。这个体系为成员国货币设定固定的中心汇率,允许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的幅度内波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实际上就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固定汇率制,可以看做是欧元的早期雏形。如同现在的欧元区一样,因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德国及其货币马克在整个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时,恰逢柏林墙倒塌,东德和西德统一。在这一标志性事件影响下,西方社会对统一后的德国充满期待。与这种乐观的期望不同,索罗斯认为由于东德与西德的经济差距较大,德国将投入大量资源重建原东德地区,这会拖累德国经济。德国将不得不聚焦自身问题,而无暇帮助其他欧洲国家渡过经济难关,英国问题就在这时候出现了。当时,英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英镑有贬值的趋势,但是为了维持英镑对欧盟其他成员国货币的固定汇率,英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加息(利率平价理论)。这无疑对处于衰退的英国经济是重大的打击。英国政府的这一操作遭到了国内潮水般的批评,国内企业家和反对党认为应该让英镑贬值以刺激英国的出口。尽管时任英国首相梅杰一再重申英国将保持汇率稳定,无意使英镑贬值,但是索罗斯看出英国政府只是嘴硬,这一承诺无异于空头支票。
这里,需要简要介绍一下做空者的操作套路。做空者先会在目标国货币市场或者离岸市场借入本币,这一过程绝对是“悄悄地进村”。他们采取渐近的方式逐步吸入,以防止短期借入大量本币导致持有本币成本上升。直到手中握有足够多的本币,再对本币进行集中抛售,打压本币汇率。当然不是你抛就能跌,时机选择以及制造各类不利本国经济的消息必须同步跟进。他们往往在本国负面消息传出时对本币进行抛售,同时利用各种媒体散布负面消息,带动大家一起干,所谓人多力量大。一旦本币贬值,他们就以低价购回本币进行偿还,本币汇率价差扣除借款所需利息就是利润(图8-1)。
图8-1 国际炒家在即期外汇市场的攻击路线
除了在即期市场上做空之外,做空者还能通过外汇期货市场放大杠杆效应,吸引套利者加入,然后以10倍的资金量加入即期做空大军。当然,实际操作中可能比这段描述更加复杂和“精彩”。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一路下跌至2.80。此时,英国财政大臣向德国提出降息的请求却遭到了拒绝。无奈的英国只能不断提高利率,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高达15%,此外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市场上买入英镑,但仍收效甚微。1992年9月15日,英国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放弃英镑的固定汇率制度。
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其套路与狙击英镑的套路何其相似。第一个被选中的目标是泰国的泰铢。在此前10年里,泰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一派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泰国过度依赖贸易逆差的隐忧(进口远大于出口)。支撑贸易逆差的是资本项目的顺差。泰国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股市和楼市,催生了巨大的泡沫。泰国将泰铢与美元保持在一个固定汇率,这一阶段美元大幅升值,这使得泰铢也跟着升值,高估的汇率重创了泰国本已脆弱的出口行业。索罗斯敏锐地观察到泰国经济外部失衡、资产价格泡沫、金融部门脆弱的隐忧。此时最先出现问题的还是泰国的房地产业,此前一路攀升的房价开始下跌。
索罗斯抓住这一机会,开始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不过这一次抛售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更多的是一次“火力侦察”。彼时,无论是泰国国内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对泰国充满信心,认为泰国不会发生货币危机。
此轮抛售尽管没有导致泰铢大幅贬值,但是索罗斯并没有偃旗息鼓。一方面继续收集泰国的经济数据,冷静评估泰国经济状况。同时,还不断散布负面消息,吸引大量投机资本跟进。做空的最佳时刻终于来临,随着泰国经济下滑,国内资产泡沫破裂。1997年2月,以索罗斯掌控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再次大规模抛售泰铢。起初,泰国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和动用外汇储备买入泰铢,暂时稳住了汇率,但是代价不小,高利率进一步打击了本已脆弱的经济,而多年积累的外汇储备迅速下降。
索罗斯没有给予泰国喘息的机会,他将“战场”进一步扩大到远期外汇市场。早在1997年年初,国际投机资本就开始大量买美元、卖泰铢的远期外汇交易,分阶段抛空远期泰铢。到3月份,泰国银行间市场的远期外汇合约需求量高达150亿美元。为了避免汇率崩盘,泰国政府用尽办法与国际投机资本抗争。先是在远期市场进行反向操作,其后联合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泰铢;在国内,禁止银行对外拆借泰铢,甚至不惜威逼银行提供做空泰铢的客户资料。但是为时已晚,投资者对泰国的信心已经丧失,纷纷将资金撤离泰国。至6月28日,泰国外汇储备仅剩28亿美元,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泰铢一溃千里。
由于此前多年,泰国企业对外举借了大量美元债务,这些企业大多没有美元收入,当泰铢大幅贬值,企业无力偿还外债,只能破产倒闭。随着泰国经济彻底崩盘,国际投机资本又将目标转移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以及韩国等国家。泰国的倒下仿佛是一张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东南亚多个国家的货币危机,这背后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共同的缺陷:经常项目长期逆差、资本自由进出、企业大量借用外债、外汇储备少以及资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