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 / 1)

玩了上面的游戏你可能会觉得毕竟只是个模拟,里面有太多的假设,B怎么可能就凭净值可以借那么多钱,对于节节攀升的股价,其他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是的,这个游戏和真实的市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真实的市场更精彩!

《大富豪》游戏里,B负债对应的资产是股票,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负债撬动的主要资产则是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既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大创新,又是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之一。

那么,什么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呢?举例说明,张三、李四、王五向银行贷款买房,三个人共借了300万元,20年后利息加本金一共要还500万元。但是商业银行在放出贷款后并不想把这笔贷款留在账上,因为要等20年,时间太长,还要消耗资本金,限制银行贷款能力。

啥又是资本金呢?这有点类似于一般企业的注册资本。尽管银行都是通过负债来完成信贷业务(重要事情强调三次,贷款创造存款,存款是银行的负债),但是银行家们也不能“空手套白狼”,总要有初始投资(股本),这就是银行资本金。资本金要多少才能开银行呢?这就有讲究了,老王开间银行投了100元做资本金,隔壁老李投2元钱也开了个银行。那你一定会说还是把钱放在老王的银行更安全。那可不一定。要是老王银行的资产/负债是老李的100倍呢?资本金不取决于具体金额,而取决于银行资产规模的比例。

起初由于各国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不一样,这就会导致国际银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比如A国要求的资本金比例是10%(可以发放资本金10倍的贷款),B国要求的资本金比例是50%(只能发放资本金2倍的贷款),同样资本金金额的情况下,A国银行可以发放的贷款额度是B国的5倍(或者说A国银行的成本低于B国银行的成本)。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风险低的银行没有竞争力。1974年,西方10国成立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监管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巴塞尔协议》。说是协议,从字数上看更像一本大部头的书(实际也是按书来卖的)。该协议对银行的监管内容很多,但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资本充足率。最新的《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7%~8%,也就是说银行资产最多只能是资本金的12.5倍。这个资产计算可是个技术活,不同的资产根据不同的风险其权重是不一样的。按风险程度从小到大依次划分为“无风险”到“完全风险”五个级别,分别赋予0、10%、20%、50%、100%的风险权重,因此这个资产准确的说就是风险加权资产。比如在我国,国债的风险权重就是0,这意味购买国债并不会占用银行的资本金;给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风险权重则是75%~100%;而银行间互相借款的风险权重则是20%~25%。因此,除了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外,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管要求也会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

继续回到上面资产证券化的小故事中。赚钱这种事情20年太长,只争朝夕。那咋办?于是商业银行就把这300万元打包卖了,张三、李四、王五每月都要还款不是吗,这300万元抵押证券每个月都会产生现金流,于是银行以31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投资银行(可以看做是我国的证券公司,除了各种投资银行,这个链条中更著名的就是俗称“两房”的房地美和房利美)。注意卖出去以后,债主由银行变成了投行,但是每月还款、催收啥的后台工作还是银行来做(还能赚取服务费)。银行和这笔贷款算是没关系了,风险也就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了投行。这个过程银行赚了10万元,既转嫁了风险又释放了资本金,于是继续贷款给陈六、马七买房子,然后打包成资产再买,再贷……如此循环往复。这资金周转效率,果然是只争朝夕。问题是有能力贷款买房的人毕竟有限,可赚钱的欲望是无限的,于是银行就把眼光盯在那些没能力贷款买房的人身上(比如打临工的黑人、卖唱的拉丁裔人……可他们连首付都没有啊。没关系,零首付!由于这些人的还款能力比较差,所以发给他们的贷款叫作次级贷款,这就是次贷危机里那个“次”的来源。

但你要是以为投行买了这些信贷资产,坐等20年慢慢收利息,那就太天真了!他们比银行还贪婪还“聪明”。买了银行的信贷资产后,这些投行第一步是以这些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证券化”(图7-3)。信贷资产包含业务种类非常多,不仅限于房贷,可以是信用卡借款、学生贷款、汽车贷款……凡是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理论上都可以证券化,当然最大部分的还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

图7-3 资产证券化

第四章讲过为应对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高通胀,沃克尔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市场利率大涨。但是受到Q条例的约束,美国银行的存款利息是有上限的,无法跟随上涨,再加上高通货膨胀率,储户就想将存款挪到其他收益更高的地方,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信托等,这就是“金融脱媒”。1974年,美国居民把8%的金融资产放在现金和活期存款,35%放在定期存款,0.1%放在货币基金,3%放在共同基金,47%放在养老金。到2016年,这些数字演变为2.5%、22%,2.7%、31%和53%。在这43年中,活期存款的比重降低了5.5%,银行存款的比重整体下降了8.5%,货币基金的比重超过了活期存款,共同基金和养老金合计增加了34%。

以货币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数额庞大的现金(金融脱媒的结果),并对投资期限短、流动性好以及安全性高的金融资产有强烈的偏好(这就是为什么你买的“宝宝类”理财能快速赎回)。投资银行就将各种资产抵押证券改造为符合机构投资者“口味”的证券,赚取差价。要说信贷资产,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期限都是很长的,而且相比国债或高等级信用债,其安全性就差多了。怎样把它变成符合投资者“口味”的产品呢?要说能在华尔街混的,智商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只要能赚钱就没有难倒他们的事儿!

于是,华尔街投行们高薪聘请了许多金融工程师(大部分都是常青藤大学的数学、物理学博士)设计了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针对一两个大客户要求设计的,十分个性化,堪称“服务到家”。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次级抵押证券风险比较大,养老金等大机构可不想买,就是买,价格也要打个折扣。可投行不干,给你折扣我咋赚钱。你不是怕有风险吗,那我就给你设计成无风险。投行就把这些按揭贷款抵押证券再打包分层,分为A、B、C三层,如下图所示(图7-4)。

图7-4 资产证券化“点石成金”

如果这些房贷有人不还了,产生的损失先由C层500万来承担,C层承担不住,就由B层2000万承担,B层兜不住才轮到你A层。不过按照以前次级贷款违约率来看,A层承担损失是不可能的(经验主义害死人啊)。不过B、C层承担的风险大,自然要求的收益比较高。一般来说,C层都是投行自己留着了,因为风险大难卖。A层最安全,且收益不错,最适合各类追求稳健、高流动性(在市场上好转手)的投资机构的“胃口”。此操作堪称“点石成金”,一个原来被评为C级的资产,瞬间被打造成评级为A级的证券。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被华尔街精英们的智慧所折服,这还没完,B级的份额也不能浪费,把B层再分成A、B、C三层(学名CDO),分层的分层再分层……厉害吧!

整个链条就好比下馆子吃饭,银行是菜贩子,负责提供食材(各类信贷资产);投资银行是大厨,负责按照客人“口味”做成各种美食;而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则是饭店的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