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货币靠什么驱动(1 / 1)

“货币是靠什么来驱动?”这个问题并不是写到这里才开始探讨,其实细细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各经济学派的理论都有回答这个问题。亚当·斯密着重强调分工以及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货币正是实现商品交换以及自由贸易的“润滑剂”,显然在亚当·斯密看来,货币是由经济中实际交易需求所驱动。而在古典理论和货币理论中,货币只是实体经济的“面纱”,货币是外生的,并不取决于经济实际,特别是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完全是政府采用“相机抉择”的政策所驱动的。与之相对的是,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由经济内生决定的,人们的交易需求、投机需求和预防需求的决定驱动着货币。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解释吗?有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现代货币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货币是一种政府债务凭证,不与任何商品和其他货币挂钩,只与未来税收债权相对应。该学派经济学家兰德尔·雷在其著作《现代货币理论》[14]一书中谈到:“货币是由税收驱动的。政府首先创造一种记账货币,然后用这种记账货币征税。在所有现代国家,这就足以确保许多(实际上是大多数)债务、资产、价格都可以用本国记账货币为单位进行计价……之后,只要政府接受缴税时所用的货币,就可以发行以同样的记账货币为单位的货币”。

既然货币是由税收驱动的,该学派进一步推导出“税收以及其他强制的义务创造货币需求——只要缴税(或相似的义务)需要支付该种货币。纳税人需要货币,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买东西,其他人也会接受这种货币。”那么,纳税人怎样才能得到货币以缴纳税收或者政府的罚金呢?办法有且只有一个,将自己的商品或者劳动力卖给政府,从而换取货币。这就打破了我们原来对财政的看法。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政府征税是为了维持其支出,但是在现代货币理论学派看来,政府支出是不需要有对应收入的,因为政府可以依靠印钞从国民那里获得商品和劳动,而国民为了缴税也乐意和政府做这笔买卖。更进一步,政府花的越多,流入到经济的货币就越多,利率就会降下来。因此,这个学派认为,政府不需要考虑财政赤字,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可以大胆花钱,只要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产生的财政赤字由中央银行印钞票填补就是了。这就是2020年我国热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来源。

显然,这一学派也认为货币是由政府外生决定的,不过与弗里德曼不同,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应该由财政部门主导货币而不是中央银行主导,中央银行只需要印钞直接购买财政部门发的国债就好了。听起来这个理论确实很新颖,但是结合上面咱们谈的货币创造的理论,就可以看出该理论的不足。

在现代经济中,政府纳税仅占其中一小部分,如果单单靠税收驱动,产生的货币显然无法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实际上,在现代经济中,当企业或者个人有购买需求而资金不足的时候,就会从银行获得贷款购买商品或者劳务,在此过程中银行通过贷款行为创造了货币,而市场个体通过购买行为实现了存款的转移(大部分情况都不会使用现金交易),推动货币流通与运行。显然货币是由企业和个人的市场交易行为所驱动。

从货币层次上看,无论是财政支出,还是中央银行购买国债为赤字融资都是基础货币,而银行的作用却被忽略了。孙国峰认为,“现代货币理论错误地将存款货币和基础货币视为并列平行关系,在此基础上的存量—流量分析方法只看到了国民经济核算账面上的平衡,而忽略了货币创造的内在机制与动态过程……现代银行信用制度更接近于一种‘公私合营’的制度安排。作为货币创造的核心中枢,银行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也承担着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共职能(创造货币,笔者自加)……公共部门(中央银行,笔者自加)创造的货币为基础货币,银行创造的货币为存款货币,存款货币需要以基础货币为支撑。”[15]显然,政府不能代替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更重要的是,货币需求是由生产、交易、贮藏、支付和清算等经济活动所驱动。当经济繁荣,企业扩大生产,全社会的交易增加(不仅包括商品交易,还包括股票等金融资产的交易),银行就会通过信贷行为创造货币(如“钱荒”事件恰恰是广义货币的“多”);当经济萧条,消费和投资收缩,企业减少生产,乃至金融资产价格下跌、交易量减少,货币需求就会减少,即使政府当局如何“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只要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减弱,经济和通胀都难以有所起色(如二十多年来的日本以及现在的美国)。

其实,在我国也可以找到货币是由生产、交易、贮藏、支付和清算等经济活动所驱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