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四章介绍货币主义理论,并探讨货币供给的乘数效应时就提到过,张三那笔初始存款哪来的问题吗?传统货币银行理论认为存款是银行的资金来源,只有拿到了存款,上交了存款准备金,才能将剩余的存款发放贷款,存款准备金是对银行贷款的约束。如果从这个逻辑出发就会出现一个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这个初始存款如果是其他银行的派生存款存进来的,那追根溯源它还是派生存款;如果说是张三拿着现金存进来的,那么中央银行印的钞票不能直接发到张三手上,张三还是要拿着存折去银行取现金,最终来源还是存款。这样看来教科书上这个初始存款的概念就无法解释清楚了。
此外,从资产负债的角度看,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切记),准备金是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产,对应中央银行的负债。如果银行上交的准备金来自存款,相当于银行将自己的负债变为自己的资产(或者说通过减少负债来增加资产),这显然不符合基本的记账逻辑。
我国学者孙国峰[8]提出“贷款创造存款”理论。他认为,银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了存款货币,货币本质上是银行部门和非银行私人部门之间的债务关系。当老李找银行贷款的时候,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这意味着老李对银行的负债(银行的资产)。银行发放贷款,钱打入老李的存款账户,而这笔钱是银行对老李的负债(老李的资产),老李可以用这笔钱对外支付或者提取为现金,因此说货币创造的实质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交换。传统货币理论认为,先有存款后有贷款,存款和贷款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发放贷款的同时就创造了存款,存款和贷款是同时产生的。整个过程只需按一下计算机,改变银行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老李的存款即可。
你可能会问,那这笔存款的准备金怎么缴?准备金是银行的资产,除了找中央银行(借或卖资产)或是找其他准备金富余的银行拆借,别无二法。当然,银行可以从公众处吸收现金再存入中央银行(增加准备金)。不过你想想,平时是取钱的人多还是存钱的人多,应该还是存钱的人多。从数量上看,取现金也都是小金额,而存钱的金额则是较大的。且随着经济规模扩大,现金的需求是增加的。因此,银行投放的现金大于吸收的现金,银行总体不可能长期从公众处吸收现金。
结合下面这个图(图6-1),我们再总结一下。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现金是信用货币时代的最后支持,因为现金是法偿货币,具有法定的最终清偿能力。客户到银行提取现金就是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中央银行负债,银行必须持有中央银行负债(准备金+现金)。客户不仅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中央银行负债,也会要求转变为其它银行的负债(转账),银行之间不能交换各自对客户的负债,需要有银行共同接受的资产,即中央银行负债(准备金)。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创造了存款,创造出来的存款要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这笔准备金不是来自派生的存款,而是银行通过借或者出售资产从中央银行处得来的,准备金与银行存款仅是比例关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来自存款。对于银行来说,只要有足够的准备金就可以通过贷款创造信用货币。而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信用行为,控制了基础货币(数量与价格),从而控制了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9]
图6-1 贷款创造存款
进一步,从信用等级上看,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而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准备金的信用显然高于存款。而在存款之下还有私人之间的借贷,比如现在许多年轻人买房需要找父母或者亲戚借钱,这就是一种私人借贷行为;企业也会赊销,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就是应收账款或者应付账款,这也是一种私人借贷。借条也可以看作是“钱”,就如佃农杰克一样。当然这些私人间的借贷关系的信用一般低于银行存款。
经济学里,“信用”这个词并不同于我们常说的“诚信”一词。可以认为它是一种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可以按时偿付的能力。关键是这个“按时偿付”偿付的是什么。老李找老王借钱而开出借条,其信用取决于老李能否按时将“钱”偿付给老王。这里的“钱”显然是银行存款或者说银行的负债。而老王愿意接受这样的偿付,是因为他相信银行的负债可以随时以中央银行的负债(现金)偿付。试想一下,如果一家银行说它无法向你提供现金,那么你在那家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可能就真的只是数字,与幼儿园孩子们在纸上写的歪歪扭扭的数字毫无区别。
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一个基于信用等级金字塔式的负债结构(图6-2)。金字塔的底部是由私人借据构成,通常被家庭、公司、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私人借贷通常使用金字塔更高一层的银行负债来进行结算(偿付);银行的负债由更高一层的中央银行负债来结算(偿付)。
图6-2 信用金字塔
从上向下看金字塔,从中央银行负债一直到最底层的私人负债,信用等级由高到低,信用风险逐渐上升。通常金字塔底层的负债数量要远远高于更高层的负债数量。比如,A公司将价值100元的货物给B公司,B公司现在资金紧张,承诺5个月后再给货款;然后,B公司同样将价值100元的货物供给C公司,C公司资金也紧张,承诺3个月后再给货款。3个月后,C公司将100元还款转给B公司,再过2个月,B公司又用这100元转给A公司。A、B、C三家公司间总共产生了200元的借贷,但只需要100元的银行负债(存款)就完成了清偿。而这100元银行负债后面涉及的存款准备金、现金等中央银行负债则更少。每一层的负债通常都会利用更高一层的负债作为杠杆。由此,整个金字塔便是建立在(相对数量较小的)中央银行负债的杠杆效应之上。
树不能长到天上去,货币也不可能无限增长,有创造,自然也有消亡。当老李的银行借款到期后,需要用自己的银行存款偿付,银行资产方就会减少一笔信贷资产,负债方也会减少一笔银行存款(可以对比一下信贷创造的过程,银行增加一笔信贷资产,同时增加一笔负债——发放到老李账户的存款);老李自己也是,作为资产的银行存款减少了,同时负债中也减少了一笔银行借款。贷款创造出的存款也在贷款清偿时无声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