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货币是非中性的(1 / 1)

在弗里德曼的理论里,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化,货币的变化并不会引起“自然失业率”的变化。然而学者们对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成员国(经合组织)的研究发现,自然失业率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动相当剧烈,仿佛“脱了缰的野马”。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然失业率远高于被誉为“黄金年代”的50~70年代。尽管,弗里德曼认为是工会的建立、更高的失业补偿、最低工资制度等因素导致了自然失业率的上升,但是这些无法解释80年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比如到80年代时,工会组织的影响已经明显减弱。

新凯恩斯主义者重新从需求角度解释失业率的上升。他们认为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原料上涨,特别是石油危机期间原油价格的冲击,美元利率的上涨,以及“动物精神”导致的投资下降都使得总需求下降。由于工资刚性和价格黏性使得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无法出清,非自愿失业长期存在。

宏观政策上,新凯恩斯主义者就认为货币对于经济是非中性的,货币一定会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货币政策不能采取弗里德曼所说的单一规则,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须予以干预。与凯恩斯主义者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融合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理论部分的主张。他们认为高通胀率是有害的,通胀越稳定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控制通胀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在政府干预的程度上,新凯恩斯主义者们还没有统一的意见,相当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者并不认同凯恩斯的相机抉择机制。但是,他们都认为面临导致持久性的巨大冲击时,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过程运转得较缓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相信,面临迅速变动的经济时,设计恰如其分的规则性政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实践中,新凯恩斯主义者们认为货币政策应该“粗调”。中央银行应该公布一个中期通胀目标(如2%~3%)。但是这一目标并不是严格的货币规则,他们认为没有一个固定规则是长期适用的。因此,在这一通胀目标区间外,中央银行应该被赋予有限的“自由裁量权”。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是,经济好比一个在走廊行走的醉汉,只要他还在走廊内就不需要管他,但是如果他超出了走廊就必须予以干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最佳的通货膨胀目标是人们在作决定的时候,不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就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在通胀率不高的时候,人们会产生货币幻觉。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伯南克则更具体,认为通胀区间应该定在1%~3%(美联储一直将2%通货膨胀率设为其政策目标)。

在货币调控方式上,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应该放弃货币总量调控的办法,采用利率调控的方式。这一调控方式的转变不仅具有理论基础,更满足现实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出现了金融脱媒的现象。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由于银行受到严格监管且存贷款利率受限制(主要是受到Q条例的限制,此法于1986年废除),银行提供给储户的存款利率较低。于是,民众开始需求新的理财方式,诸如信托投资、货币基金、股票基金、债券以及金融衍生类等产品吸收了大量存款,这些钱不在银行体系内,更不是存款,因此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另一方面,银行负债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之前银行负债主要是被动依靠储户的存款(存款这一行为在会计科目上就是银行欠你的钱,你拥有一笔银行债权),为了能够扩大自身投资,银行开始主动负债,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同业拆借(简单来说就是银行找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借钱),而这些借来的钱也是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的。

这一点,近几年在我国表现的非常明显,一直热议的“影子银行”就是典型代表,以后的章节会详细谈到。基于这两面的变化,M1、M2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再稳定,很多时候两者是不相关的。在评论货币主义理论时,我们也谈过关于M1、M2作为衡量货币数量的指标已经失真的问题。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后,明确表示不再使用货币总量作为调控手段,转而以联邦基金利率替代。2006年美联储宣布不再公布M3。

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种中央银行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泰勒认为,实际短期利率应视经济产出和通胀水平而调整,当经济过热和通胀超过目标值时,应提高名义利率;当经济下滑和通胀低于目标值时,应降低名义利率,这就是有名的泰勒规则。不过泰勒本人也坦言没有必要刻板地遵守这个规则。当发生严重的外来冲击时,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这个公式。研究发现,美国和德国的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并不考虑泰勒规则。但是这个规则很好地描述了它们在过去15~20年的行为。

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抵押品和借款者的资产负债情况在信贷市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会影响借款者的资产负债表。如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会增加借款者的资产价值,改善其资产负债表,从而提高信贷可得性,降低借款利率,最终增加产出,而且这一作用是长期存在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胀与产出的波动性之间仍然存在交替关系。

在危机期间,如果恐慌失去控制,将给经济造成严重而持续的破坏,因此干预对保护更广泛的经济活动是必需的。在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确实开启了印钞模式,推出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撒钱”的方式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通过扩大抵押品范围、扩大资产购买范围、定期拍卖工具、推出救助计划等将美元不断注入金融市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瞬间膨胀到危机前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