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都不能不提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2](以下简称《通论》)这本书。这本书自出版那一天起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不仅反对者对其争议,即使是凯恩斯的追随者对这本书也有巨大的分歧。一类追随者认为《通论》引出的政策含义相当保守;另一类则认为这本书代表着对主流的古典和新古典理论的革命性决裂。直到今天,凯恩斯主义学派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每一派都能从《通论》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阐述,他们也都认为自己才是凯恩斯在《通论》里所表达的经典思想的代表。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时说,《通论》仍然是一个“没有被完全发掘的文本”,此时距离该书的出版已有67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凯恩斯的写作手法晦涩难懂,《通论》的结构也极其混乱,各种思想观念散乱在不同章节。以反对凯恩斯主义并提出卢卡斯批判而著名的经济学家卢卡斯认为,这部著作“草率成章”“无法阅读”;连当代集凯恩斯主义大成者萨缪尔森(没错,就是那本经典教科书《经济学》的作者)都认为《通论》“结构松散”“文字粗糙”“因其模糊性和争议性而长期影响经济学的发展”。凯恩斯自己谈到起初撰写《通论》的经历也说,最初的思想是“灰色的、毛绒绒的怪物”。短短九个字足见凯恩斯的文字风格。然而,恰恰是这些缺点使它成为20世纪最“吸粉”的经济学书。因为每个人读了《通论》都会对此书有不同的理解,“在付出大量的努力后终于弄懂的时候,读者都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他们会认为,这种艰辛是值得的,而且如果其中有着足够的矛盾和模糊,就像在《圣经》中那样,每个读者都能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也就赢得了追随者。”
凯恩斯撰写的三部重要著作书名都有货币两个字,足见其对货币在经济中作用的重视,而不像古典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仅是“一层面纱”。凯恩斯并不否认古典学派关于经济“充分就业”状态是存在的,但是他认为这种状态绝不会是常态,而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凯恩斯与古典学派最大分歧点,是经济到底是受到供给的约束还是需求的约束。古典理论根据萨伊定律认为,不会存在总需求不足,因为供给自己创造需求。从宏观角度看,生产出来的商品用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消费(如猪柳汉堡),另一类是用于投资(如厂房、机械设备)。而两者之间的需求会通过利率连接起来。
不妨举个例子来解释。隔壁家老王是个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是个“月光族”,每月工资都用来买猪柳汉堡,是汉堡店的黄金加钻石会员。去年,老王成功脱单,今年媳妇又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可谓喜事连连。可是这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可不能再“月光”了,毕竟将来孩子早教、读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一房一厅的房子也显小了,要换个两居室或者三居室。于是老王开始存钱。鉴于老王工作态度不咋样,老板一直没有给他涨工资,所以要存钱唯有少消费。于是,汉堡店就很少见到老王的身影了,因为萝卜青菜现在是老王一日三餐的主食。猪柳汉堡的需求一下子少了,汉堡店的老板也开始减少雇佣工人。这不就产生失业了吗?别急,咱们中国有句俗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王存钱使得银行用于贷款的钱多了起来,这样利率就降了下来,从原来8%降到现在5%。住隔壁的老李可就开心了,自己正想扩建厂房,可原来由于找银行借款的利息太高,扩建厂房赚的那点钱全给银行了。现在利息降下来了,有赚头,于是他赶紧找银行贷款扩建厂房。扩建厂房需要搬砖、搅水泥、刷墙的工人,原来做汉堡的人就都来工地上班了,于是也就没人失业了。因此,在古典学派看来,消费需求的减少会使得储蓄增加,储蓄增加会降低利率,利率降低投资就会增加,横竖储蓄等于投资,减少的消费需求被增加的投资需求顶上了,总需求不变,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