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长期来看,我们都消失了(1 / 1)

第一节 无法解释的大萧条

“从未遇到过比现在更加令人鼓舞的繁荣景象。在国内方面,人民安居乐业……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年代……对目前的形势感到满意,并且以乐观的态度展望未来。”这段充满乐观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讲话,来自美国总统柯立芝于1928年12月4日发表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此时,距离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

整整一代历史学家都指责柯立芝由于盲目乐观,而看不见国内外经济正暗流涌动,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骤雨即将到来。其实,这样的指责只是马后炮。就当时的美国情景,柯立芝总统是有理由乐观的。他执政的时期(1923~192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环境稳定,国际贸易复苏。在此前的一战中,美国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向欧洲大陆输送大量军需物品,充当交战双方的兵工厂,迅速扩大军工生产和重工业生产。1918年后,利用欧洲交战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良机,在全球进行商品输出。短时间内,美国实现了从资本输入国到资本输出国,从债务国到债权国的转变。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1925~1929年期间,制造企业从18.39万家增加到了20.67万家,产值由608亿美元增加到了680亿美元。美国联邦储备工业生产指数在1921年只有67点,到1929年6月已高达129点,8年间翻了一倍。1926年,美国生产了430.1万辆汽车。而3年以后的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了535.8万辆,比1926年增加了100多万辆。前几年热播的好莱坞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繁华的都市,现代化的车水马龙的街道,衣香鬓影的派对,纸醉金迷的生活,正是当时繁华社会生活的剪影。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作为一位信奉古典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共和党人,柯立芝对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有着近乎痴迷的信仰,这反应在其经济政策上就是四个字——自由放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其对农业补贴的态度。1926年,柯立芝否决了由农业部长等人支持的麦克纳利-豪根农田救济法案。该法案动议联邦政府花钱在农业丰产的时节购买农民卖不出的农产品,以待日后再销售,或在国外低价销售。柯立芝否决的理由是政府不应通过操纵市场价格来增加农民的收益。要知道柯立芝本人就出身于农民之家!

繁荣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股票价格的节节攀升。1924年5月底,《纽约时报》25种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为106点,到了这一年年底上涨到了134点。一年后的1925年12月31日,股价指数几乎又上涨了50点,达到181点。按常理来说,当经济出现过热的时候,货币当局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为经济降降温。然而,前宗主国英国不自量力的行为却把美联储推向了进一步宽松。1918年后,为了重现英国昔日的荣光,时任英国财政部长丘吉尔恢复了1914年前的金本位制度。无疑,在丘吉尔眼里,英国昔日荣光代表之一,就是1英镑可兑换4.86美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此时的英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高估汇率带来的结果就是本国出口竞争力的减弱,贸易出现逆差(进口大于出口),大量黄金流到其主要贸易国美国手中。

1927年春天,英德法三国央行行长到访美国,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说服美联储降低利率,以缓解自己国内黄金流出的尴尬局面。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同意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再贴现率从4%降低到了3.5%。此外,政府大量买入发行在外的证券,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廉价的资金不是用于投资股票,就是用于借钱给别人买股票。从1928年3月开始,股票价格开始快速上涨。1928年3月12日,股市成交量达到了387.591万股,创下了新高。但是,到了3月底,这样的成交量已经成了家常便饭。3月27日,成交量达到了479.027万股;而6月12日则有505.279万股股票换手。1929年,柯立芝总统在卸任前的讲话中仍然乐观地认为经济状况“绝对健康”,股票“按现行价格来衡量还算是便宜的”。投机商人大量从经纪人那里借钱买入股票,借贷利率一度突破20%。美联储不是没有注意到股市越吹越大的泡沫,但是作为货币的掌控者,联储的大人物们不是采取措施,而是忙于“甩锅”。

1929年2月2日,美联储发表声明:会员银行(商业银行)出于提供投机性贷款,或维持投机性贷款的目的,不得向其隶属的联邦储备银行借款。这份声明隐含的意思是银行可用自己的钱或储户的钱去借给投机者,而不要用联储借给银行的钱。但联储借给银行的钱,因为缺少监管手段,也无法保证就不会流入股市。整个声明唯一的意义就是推卸自己对不断加剧的投机行为应负的责任。

然而泡沫总会有破裂的一天。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同时也拉开了长达10年的大萧条序幕。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关于股市突然间崩溃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大萧条的研究至今仍是经济学里的“圣杯”。但无论原因是什么,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图3-1)。大家最熟悉的画面就是奶农将刚挤出的牛奶倒掉,因为没有几个人喝得起牛奶。大萧条不仅在美国蔓延,它仿佛就是感染率超强的病毒,迅速传播到西方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世界的大萧条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图3-1 大萧条时期寻找工作的人们

按照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论,大萧条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万能的市场机制下,那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将非自愿失业扫除,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成千上万的失业工人难道都是因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而自愿失业的吗?最高峰时,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人。在美国一些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美国著名社会纪实作品《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无疑是对当时情景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对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否定。

就当大家苦苦思索经济理论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以至于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时,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敏锐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的脆弱性。他在书中写道:“世界不再容忍失业,除了骚乱短暂间隔,失业与当今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相关联,以我的观点看来是不可避免地相互关联。”此人就是被誉为“宏观经济之父”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