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帖子:一个女人说,自己的闺蜜简直不让人活了:家庭出身好,本人颜值高,老公帅气又能干,可恨的是,这么帅气多金的男人还非常疼老婆!他们的孩子几乎继承了父母的所有优点,颜值爆表,偏偏又聪明可爱,太气人了!她觉得心里非常不舒服。
忽然有一天,闺蜜花容失色,面容憔悴,泪流满面,原来,她老公出轨了!女人在安慰闺蜜的同时,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快慰”,她感到“平衡”了。
最后,她总结说:自己受苦受难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别人讲,多少眼泪都要往肚子里咽,免得在寻求别人安慰的同时,安慰了别人。
很多时候,友情最大的杀手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过得比我好。
其实,见不得别人好,是人类正常的心理现象,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它的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失望、担心、恐惧这些不易被察觉和不愿被承认的脆弱心理。
嫉妒通常来自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缺失”。嫉妒者心里泛酸,不是滋味,是因为他想拥有的东西被别人拥有了,他因此失落,眼红,甚至认为是别人抢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关注、情感、利益等等。如果不能释怀又不懂得节制,这种酸情绪就会在心里不断强化。
你的女孩当然也会酸,你别看她小,她也有小情绪啊!
有一位要了二胎的朋友对此就很苦恼。
这位朋友家里有一大一小、一女一男两个孩子,相差三岁,大女儿非常嫉妒小儿子,因为儿子小有时难免需要多照顾一些,女儿就羡慕嫉妒气,就趁大人不注意欺负弟弟。
他对女儿表现出来的小心眼感到既可笑又可气,又非常担心女儿小小年纪酸心这么重,长大以后会做出品性败坏的事情。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孩子的很多行为,有时只是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心机来隐藏自己的情绪,他们所表现出的嫉妒行为,往往就只是因为心里不舒服而已。
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对孩子的嫉妒心过度反应,更不应该单纯用嫉妒心去评判孩子的道德品性。
其实不妨想想,善良的你难道就没有暗中酸过谁吗?如果能够换位思考,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孩子,如果我们还能掌握正确智慧的引导方法,孩子的嫉妒就不会成为顽疾。
所以,当我们的女孩因为嫉妒而出现不良情绪时:
第一,不要取笑、否定或批评她
孩子的嫉妒行为可能很幼稚,但你千万不要表现出“你不应该、没必要、不至于”这样的反应,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在乎被否定,这会使他在嫉妒之外再产生一种委屈的心情,情况会更加严重。
你也不要产生补偿心理,极力去讨好孩子,对孩子说:“你才是最棒的,我是因为礼貌才夸奖她的!”这会导致孩子嫉妒频发,而且只有听到爸爸妈妈说“别人不如我”,才能将小情绪暂且放下。
这种“只有别人不如我,我才高兴”的情感认知,才是嫉妒最可怕的本质。
第二,别苛责孩子做圣人,她是可以有小嫉妒的
嫉妒是人的一种基本感情,正常人人人都有,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
当孩子嫉妒时,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接纳她的情绪:“你不开心了是吗?你看到我夸奖别的孩子,心里不舒服了吗?”说这些话时,我们最好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发。
引导她认同别人:“弟弟是不是比刚来的时候玩得好了?咱们俩作为大小主人,都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也要同时强调孩子的优势:“你的拼图早就熟能生巧了,自己就能拼得非常棒。要不然,把你的经验分享给我和弟弟怎么样?”
第三,帮助孩子导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认知模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的嫉妒事件,在安抚好她的情绪以后,通过具体细节描述,让她看到别人因为努力变得优秀的过程:“弟弟刚来的时候基本不会拼的,后来第二次就学会认真看参考图了,第三次就大体知道按图找件了,弟弟努力学习的态度值得我们表扬,对吗?”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孩子会明白,我有我的优势,而别人的成就是他通过努力换来的,也是值得承认和肯定的。她可能以后还会嫉妒,但应该不会让嫉妒失控。
教养的秘密
嫉妒是把双刃剑,如果孩子不能控制它,就会成为它的爪牙。
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活在嫉妒的阴影之下,就要设法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
要防止孩子嫉妒心理恶化,我们除了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尽量避免进一步刺激孩子的嫉妒心理。比如:不要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不要在孩子面前强调,别人家孩子比她好,这会让她对别人家的孩子恨意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