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会随之渐渐关闭起来。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正在长大,需要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了。
唐雅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女生,一天放学回家后,看到妈妈正在自己屋里收拾房间。她看到自己书桌的抽屉全部敞开着,自己的日记本、同学们送的生日礼物及贺卡等全都堆在桌子上。
唐雅非常生气地问妈妈:“您为什么翻我的抽屉,随便动我的东西?”
其实,妈妈倒也不是有意识地要查验女儿的东西,她只是觉得女儿有些小零碎放得太乱了,趁擦地板的工夫,替她归拢一下。现在听女儿这么说,妈妈就急了:“怎么了?当妈妈的看看女儿的东西还有错吗?”
“可是你应该经过我的允许才能看啊!”唐雅很愤怒地回答妈妈。
“小孩子有什么允许不允许的,别忘了我是你妈妈,好了,快吃饭吧!”妈妈毫不在乎地对唐雅说。
第二天,唐雅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把小锁,把所有的东西统统地锁在抽屉里。
如今的父母们,受现代文明的浸润,很少有翻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的事儿了,但是对孩子的“隐私空间”依然认识得不够清楚。
其实,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会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想拥有自己的隐私,也渴望被尊重。小学阶段的女孩,感情已经变得非常细腻,内心也敏感起来,在家里,就渴望拥有一方不受侵犯的小天地。她们会细心地把一些诸如文具、故事书、小饰物、日记、卡片等收藏起来,即使里面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她们也不希望被家长翻动。平日里换衣服洗澡,甚至梳头照镜子,她们也不希望有人在一旁打量,即使那个人是妈妈也不行。对于这一点,妈妈应当充分地给予理解,这是女儿自我意识的觉醒,代表着她们已经长大了。
父母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自己不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吗?那时的思想是:“我属于我自己,你没必要知道我的一切;我正在发现我自己,我不需要你监视着我,看我如何发现自我。”对于自己的日记或者一些信件卡片等,女孩会认为“并不是那里面有不好的东西,但这是我个人的,只有我自己有资格看。”
女孩回避父母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能使她们误入歧途的,而父母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往往会得不偿失。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使孩子产生敌意和反抗。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扉紧紧锁闭,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这样,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陈晴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小暴脾气说来就来,日常跟妈妈说话不出三句就吵架,妈妈不知怎的就成了陈晴最大的敌人。陈晴爸爸觉得女儿的情绪变化太危险,连忙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循循善诱之下,陈晴终于道出了心中的结症,原来导致陈晴变成这样的,正是她的妈妈!
陈晴在上初中以后,妈妈就变得有些神经质,想方设法监视孩子的一切,甚至在陈晴的房间安装了摄像头。更过分的是,陈晴妈妈还像私家侦探一样,费尽心机调查和陈晴关系良好的所有的异性同学、朋友,干涉陈晴正常交友。有时候,陈晴只是放学晚到家几分钟,妈妈就会立刻神经紧绷,仔细盘问,喋喋不休。
妈妈的出格行为给陈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彻底摧毁了陈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得她的性格逐渐扭曲,变成了一个敏感而暴躁的女孩。
父母以爱为名,毫无界限感地侵犯孩子的隐私,势必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原本把父母当成自己最信任、最依赖的人,而父母侵犯隐私的举动会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不再值得信任了……
被侵犯隐私的孩子往往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性格变异,他们对父母大失所望,因而变得缺少依靠感,没有安全感,他们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消极。
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偏离自己的视线之后,难以掌握她的成长信息,那么,也不一定非贴身地盯住不放。我们可以选择在他们放学或晚饭后、一家人出外散步时的轻松时光,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途径对孩子加以引导,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了这种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隐私中的危险倾向,都有可能自我解决。
高明的父母一定懂得给孩子保留独立的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这既能维护亲子关系的融洽,也能让孩子在更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使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教养的秘密
父母虽然有监护孩子的权利,但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的责任在于保护孩子的安全,并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侵权式的事事调查,事事干涉。
明确边界,才能保证教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