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无踪,是女孩一生无法愈合的伤痛(1 / 1)

女孩这样教就对了 文静 1076 字 10个月前

教育家孙云晓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下班,孙云晓乘出租车回家,路上,健谈的司机问他“您从事什么工作啊?”

孙云晓回答说:“我做儿童教育。”

司机有些不以为然:“大男人还做教育啊!”

聊天中,孙云晓得知司机家里有一个女儿,就反问他:“您孩子的教育您都不插手吗?”

司机带着几分得意地说:“在我们家,女人负责教孩子,男人只管挣钱!”

很多父亲就像这位司机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就成了缺席者。

在许多孩子的图画里,爸爸的形象没有手,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牵爸爸手,他们不知道爸爸的手长什么样。

父爱,成了孩子们的稀缺品,很多家庭,都在经历着“丧偶式育儿”。

殊不知,缺少父教,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可愈合的心理问题。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女作家梅娘曾说:张爱玲的悲剧在于没有爱心。

或许梅娘并没有说错,张爱玲对人对己,都冰凉至极。

张爱玲的文章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苍凉”。什么是苍凉?荒芜而悲凉。在张爱玲的心里,这世间的一切似乎都不带有丝毫温度,亲情如是,爱情如是,人生亦如是——人心薄凉,世态炎凉,真是深入骨髓的凉。

张爱玲的母亲在去世前,曾写信给张爱玲,她说:“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

然而,张爱玲冰冷地拒绝了,她以为她是想要钱治病,慌忙寄去一百美金,表示至死不相往来。数月后,张母的遗产寄到张爱玲处,是满满一箱很值钱的古董。

张爱玲对自己,同样刻薄至极,她曾冷冷地对自己说:“反正你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

她的情感世界是残缺而畸形的,所以她小说里的情感也残缺而畸形;她对待这个世界是冰冷的,所以她小说里的人物也带着寒气。而张爱玲的残缺、畸形与冰冷,正是源自她的原生家庭。

张爱玲幼时父母离异,母亲弃她而去,她的母爱由此消失;父亲再婚以后,对张爱玲也由之前的宠爱变成了虐待,她遭受过父亲给予的冷落和冤屈,也曾被父亲软禁和殴打,从那时起,父亲在她心中悄然死去。

她觉得自己成了无人问津的弃儿。

一个女孩,从小缺少父爱,那么在她长大以后,一定会下意识地弥补这个空缺,她极易成为一个“大叔控”。

父亲是否具有责任感,是否爱家,是否果敢、镇定,是否智慧、博学,都会影响着女儿对异性最初的评价。生活中的父亲的形象,会让阅历缺乏、自主判断尚未形成的女儿,产生“男人都是这样的人”的错觉,或者出现“男人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的想法。这将直接影响到女儿对异性的期待。

相关研究表明,父亲是女儿将来择偶的重要参照,如果父亲给女儿的印象是正面的、温暖的,女儿就会寻找和父亲近似的男性为偶;如果父亲给女儿的印象是负面的、冷漠的,女儿要么会对异性失望、对婚姻生活冷淡,要么就会走极端,男性只要对她有一点好,就可以一美遮百丑。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选择了胡兰成。一个比她大14岁的有妇之夫,而且是个出了名的浪**子。

只因为,胡兰成和自己的父亲像极了。气质相似、喜好相似,又都风流成性,年龄上,也差不多可以做她的父亲了。

不过,张爱玲依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或者说是她想要的父爱,胡兰成纵情声色、处处留情,最后,他们离婚了,张爱玲又一次被遗弃。

但她,仍在重复这种关系模式。

前往美国以后,她嫁给了作家赖雅,一个比她大29岁的男人。在落魄的生涯里,仰仗赖雅乐观的气概,她站在他的身边,像个孩子般,饥渴地汲索着他的爱和温度。11年后,赖雅离世,她又一次被“遗弃”了。

现实中得不到的父爱,张爱玲索性让它在小说里成为现实,《心经》女主人公小寒就这样在张爱玲的任性下与父亲相爱了,不是父女之爱,而是男女之爱。扭曲的感情观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她想要一个爱她的父亲,那是一种疯狂的渴望,但她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愿以偿。

父爱缺失,会导致女孩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使她们在潜意识中对这个世界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现透明强韧的情感隔离。

很多无法得到父爱的女孩,在她们成年以后,生活里除了混乱就是软弱,或者是冷漠。她们的人生苍白无色,对人对物都持有深深的情感隔阂,她们无法像被父亲宠爱的孩子那样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父爱缺失的女孩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她们可能会抑郁、任性、依赖、自卑、自制力弱、攻击性强;进入青春期以后可能会热衷于早恋、逃学、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恋暴力。

父亲是否合格,直接影响着女孩的人生。

尽管随着女孩的长大,会有父亲之外的男性形象影响她,但是父亲的影响却是对女儿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影响。

遗憾的是,有很多父亲在女儿的成长中是缺席的或者不充分的。他们常说自己太忙,而事实上,“忙”是相对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对父亲角色作用缺乏认知和重视。其实,即便真的很忙,不能和女儿成为玩伴,但只要能更多地陪伴和关注女儿,也是可以的。

教养的秘密

人生下来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个是亲密性,妈妈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一个是开放性,爸爸的影响力在这里重要至极。

母性教育就像是孩子的“根”,它可以使生命滋润、丰满;

父性教育是孩子生长的“主干”,它是孩子生命的主心骨。

所以为了女孩不至于迷失在苍凉大地,请你再忙也要承担起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