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女孩当男孩养,让女孩像女孩那样成长(1 / 1)

5岁的胜男留着一头男孩一样的短发,穿着一身短袖短裤,她长得很漂亮,但多数人第一眼都会把她认作一个俊俏的小男孩。而每每此时,胜男妈妈都会非常得意,因为这正是她想看到的。

原来,胜男妈妈特别喜欢男孩,打从怀孕时起,她就固执地认为,肚子里怀的一定是男孩,并且早早准备了一系列男孩的用品和服装。结果,她失望了。

于是,胜男妈妈为了圆自己的男孩梦,从小就把胜男当成男孩来养,给她穿男孩的服装、理男孩的发型,教她玩男孩的游戏,给她买男孩的玩具,而胜男爸爸对这一切也表示默许。

胜男果然如他们所愿,渐渐成了一个假小子,无论性格、气质,还是习惯、动作,都是一派男孩子做派。

懵懂的胜男似乎也觉得,她自己就是一个男孩。

有些家长,出于种种原因,会把女孩当男孩养,或是将男孩当女孩养。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孩子很可能因此出现性别意识混乱,长大以后,他们会对自身的性别感到困惑和怀疑,发生性身份认同困难,影响他们的社交、恋爱和婚姻等。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出现“性别错位”,根本原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恰当,无意中抹杀了幼儿自身的性别意识!

事实上。孩子的性别意识萌芽,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早。

当孩子第一次告诉别人,“我是男孩子”或“我是女孩子”时,其实他们就已经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那时,他们大概两岁。

等到孩子3岁以后,他们对性别有了更高的认知力,就已经知道男孩、女孩要穿戴不同样式、颜色的服装,做不同的事情。所以说,性别教育,应该越早越好。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呢?

(1)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

孩子到了2岁以后,爸爸妈妈就应该让他知道自己的性别,了解人类有男女的性别差异。这些知识必须正确,切不可认为孩子还小,就可以胡编乱造、蒙混过关。只有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不至于产生性困惑和对性的过度神秘感。

首先,极关键的一点,父母形成正确认知,全力避免孩子出现性别意识混乱。

从女孩出生时起,爸爸妈妈就应该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性别意识,而不要以你的性别喜好去教养孩子。

比如在穿衣打扮上,给女孩穿一些符合她年龄和性别的衣服,如粉嫩的裙装,带花边的衣服;

在玩具上,我们也要给孩子划出一些界限。尽量引导孩子玩一些女孩化的玩具和游戏。

其次,妈妈的耳濡目染也很关键。

对于小女孩来说,父母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规范她的言行举止,来唤醒她的性别意识,强化孩子温柔、优雅的天性。

妈妈是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女孩对于女性行为标准的认识,往往是从母亲开始的。所以,教养女孩,更需要妈妈的言传身教。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景:妈妈教导女儿说:“女孩子不可以说话这么粗鲁!”

结果,女儿悄悄地嘀咕:“妈妈和爸爸吵架的时候,说话比这还要粗鲁……”

事实上,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就需要妈妈们尽量克制自己,因为想让女孩有女孩的样子,妈妈如何做是关键。

还有一个中国众多父母避之不及的问题——接纳孩子的性好奇。

孩子从2岁多开始,就会对性别和男女身体的不同产生好奇心。不要因此斥责孩子,更不要遮遮掩掩,这时候,我们就应该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告诉她们男女身体的差异。

到了三四岁时,有些孩子会偷看父母或同伴洗澡、上厕所,这并不是“流氓行为”,只是孩子的好奇心所致。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切学习的原始动机。她们偶尔的性游戏也是出于好奇、求知欲以及模仿心理。父母应该懂得,孩子的探索性是正常自然的,无须恐惧。反之,孩子越是被蒙在鼓里,越是好奇,就越有一种神秘感。如果采用严厉的惩罚去压抑孩子的性好奇,只会令她对性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其实,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性好奇,因势利导地进行家庭性教育。比如,可以平静地询问孩子在玩什么、看到了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意见或提出疑问。这样,能够了解孩子的性知识有多少,就此给予正确教导。同时,我们也应该教给女孩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另外,父母应该开明一点,不要从小将孩子与异性隔绝,而要教会孩子与异性友好相处。

儿童不会有成年人的异性之爱,但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如何与异性建立健康的情感,友好地相处,培养良好的群体生活习惯,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发扬男女友爱互助的精神,与异性进行自然、友好、健康的交往。

教养的秘密

正确的性别教育,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成长过程中被忽略性别教育的女孩,她不仅对侵害缺少防范意识,而且分不清人际交往的边界感,也就给了坏人可乘之机。

事实是,你觉得性别教育太早,坏人可不会觉得你孩子太小。

正确的性别教育,是我们给女孩人生构筑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