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崛起,可以说离不开荀彧的一手扶佐。可是,这样一个与曹操亦师亦友的人,为什么在曹操称王加九锡的时候极力阻止呢?建安十七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相较于谋略绝世,这或许才是荀彧为后世追思、称道的原因吧。
当年,天下崩乱,汉室危在旦夕,也许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曹操一番慷慨陈词,才是真正打动荀彧的地方。
“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荀彧,与其说他扶佐的是曹操,不如说他扶佐的是汉室,他看重的是曹操“投死为国”的一面,虽然在今天看来,曹操的话更像是沽名钓誉。“奉天子,令诸侯”不仅是一个战略,今天来看,莫不如说是对汉天子的一种保护。
可是,这一切,随着曹操的一点点壮大而逐渐破灭。曹操在自认“天下无敌”以后,还是忍不住露出来自己的野心。主动要求“加九锡”,就意味着已有不臣之心。历史上第一个加九锡的,是王莽,篡汉建新朝,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玩的加九锡把戏却成为后世篡位者学习的榜样。王莽之后,曹操算是第一个成功玩弄加九锡把戏的野心家。曹操加了九锡,建了魏国,这是曹氏篡位的第一步,后面曹丕再逼汉献帝禅位,就水到渠成了。
后世的篡位者大多遵循曹操模式,先要九锡,而后再逼迫禅位,把篡位做得面子上很好看,“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效之”。事实上,后世加九锡的人,或者称帝了,或者后代称帝了,或者在称帝的路上被消灭了,少有例外。如司马昭、桓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李渊、王世充等。
这是荀彧不愿意看到的,显然,他也阻止不了。荀彧因此郁郁成疾,最后“以忧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荀彧的一生,大概要数袁宏在《三国名臣赞序》中概括得最为恰当:“文若怀独见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或许,曹操始终没有称帝,当中也有对荀彧的愧疚吧,虽然这位枭雄的感情决不至于如此的柔软和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