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乱世,一个女子更要挑对伴、找对人,面对艰难的境遇,才能一步步牵着手走过去。
就如那句“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诉尽一个女子的真心意。
潘素亦如此。
生逢乱世,遇见了一个他,相伴的岁月里,他们彼此欣赏、彼此懂得、彼此成全,过着锦绣一般的生活。一生几经沉浮,生死相随。
于他们而言,得此一人,即得全世界,得一世心的安稳。
在他们二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夫唱妇随,吟诗作画时是,搞收藏时是,捐赠时亦是。
1956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一起将30年来所藏珍品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珍贵书画,至今它们仍是故宫的镇院之宝。
1962年,张伯驹调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再次慷慨解囊,无偿捐献了几十件自己的珍贵收藏。
要知道,这些藏品宝贵非常,有些可谓价值连城。
然而,他们却并不吝惜,无私捐献。
张伯驹曾说:“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对此,潘素不仅赞赏,更鼎力相助,不惜当掉细软首饰,甘愿独自应对柴米油盐的负累,也要成全他的名士风流。
粗茶淡饭,却也举案齐眉。于他们二位,是欢喜的。
所以只有这样的潘素最入张伯驹的心,能让他爱一辈子。他们在一起40多年后,有一次年近八旬的张伯驹与她小别,暂住在女儿家,写就一阕深情款款的《鹊桥仙》赠予她:
晚年的潘素与张伯驹
不求蛛巧,长安鸠拙,何羡神仙同度。
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
白头共咏,黛眉重画,柳暗花明有路。
两情一命永相怜,从未解,秦朝楚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俩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相伴数十年,他们依然仿如热恋。
1980年2月,他们两人最后一次合作,在北海画舫斋展出了56幅作品。
不久,85岁的张伯驹躺在潘素的怀里静静离去。
她和他,共相守五十载。
回想他们红尘相遇,早就彼此约定生不分离,唯有死别!
晚年潘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