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灯下的缘(1 / 1)

她穿一身淡素梅花旗袍,眼神妩媚,笑容摄人心魄,一对俊俏的梨涡透着女子的娴静淑雅。

彼时,她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嘉宝”,与彼时活跃在银幕上的阮玲玉并称为“默片双绝”。

她叫胡蝶,1908年出生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

她的本名叫胡瑞华,乳名宝娟,皆是父亲所取。父亲爱她,希望她能在乱世中过上安逸静好的生活。

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加上自小体弱多病,父母就将她放在手心里呵护着。据说,她特别不爱吃饭,父亲就买了各式彩绘瓷器,通过给她讲每一件瓷器上彩绘的故事来引起她的食欲。

父亲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为在铁路上工作的缘故,见识的世面自然多,林林总总的故事知道得也多,总是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父亲的个性是开明的、幽默的,母亲亦是。后来母亲因无法再孕育子女,便让父亲纳妾。纳来的妾的脾气秉性竟如她的父母一般,人好、心善,于她而言更是幸运了。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她长成了一个敢闯敢做、不拘泥于眼前的倔强女子。

她在16岁那年,偶然看到电影学校的招生广告,径自报了名。

她报考的是曾焕堂创办的上海中华电影学校,亦是我国第一家电影学校。

原本,父母期望她能学业有成,见她已做了选择,便也不再过多干涉。

据说,当年报考的人有2000名之多,竞争可以说很白热化了。对于如何从中突围,胡蝶是好好动了一番小心思的。她生得很美,可是想美出特质,是需要刻意营造的。于是,她别出心裁地梳了一个横S的发型,再戴上一对长长的耳环,流泻轻垂中尽显女性的妩媚。她穿上一条长裙配上一件圆角短袄,又细心地在左衣襟处别了一朵大花。这样的她,复古中带有浓浓的时髦气息,一出场就艳惊四座。

此外,为了让大家一下记住,她还刻意为自己起了个艺名——胡蝶。

轻启朱唇,叫她的名字,总有蝶儿在花丛中翩跹的美妙感在心头萦绕。

自然,她如愿被选中了。16岁的她,就此成了彼时最顶级的演员培训学校的首届学员。

在这里,她系统地学习影视知识,学习表演、化妆、舞蹈、唱歌等诸多课程。

摄影大王陈嘉震拍摄的胡蝶

之后,她从只有几个镜头的卖糖果的女孩开启银幕首秀,一路努力演到华丽的女一号,直到成为天一公司的当家花旦。

一路走来,有天资助力,亦有自我勤奋。

当其他女星为情所困时,她死磕的是自己的基本功,并且骑马、开车等明星“技能”是一样都没少学。她为了学习普通话,专门到北京拜访梅兰芳,而此时她已能流利驾驭粤语、闽南话、上海话。

对专业领域里的知识技能,她从未放松过,对待工作更是严谨、认真。当有声电影取代默片时,她为了给自己主演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配音,每天在录音棚里待六七个小时。

她之所以成为当年影坛无人能及的影后,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迷人眼的上海滩上,她是影后,又是偶像,还是榜样。

她的装扮,成了时尚的风向标,一件旗袍、一副首饰,只要她一上身就会被人复制,她成了最美、最时尚的代言人。

忽然想起,她给自己起的艺名——胡蝶。

冥冥中,仿佛有所暗喻吧,她这只蝴蝶一入银幕翩飞,就在水银灯下绽放出无限光彩。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