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于1907年,农历十一月十六。因是寒冬时节,父亲给她起名叫小冬。
同年,一身胆识的杜月笙,一双脚踏进了“黄公馆”,从此平步青云;舞台上扮相娇媚的梅兰芳正式搭台唱戏。
那一年,谁也不知道这交错的人和事,经年后演成一个故事,一个传奇。
小冬家,是梨园世家。
从爷爷孟七到父亲、叔伯,每个人都身在梨园。
在当时,唱戏还是“下九流”的行当,所以,父亲根本不愿意她入梨园。父亲太知道这一行的难,若非名角,若非大红大紫,就会永远活在人家的脚底下。
或许,一切都是命定,注定终不能用任何外力来阻挡,就如小冬。她看着大人拿大顶、玩花枪,便也拿起枪来有模有样地学着,父亲看到,十分气恼,一把夺过她手里的枪,呵斥她说以后不准来后院。可那又如何,她在前院仍偷偷拿大顶、举花枪。
罢了,父亲拧不过,叹气说,唱吧!
从此,她便跟着父亲一起练功,吊嗓子、压腿练得十分认真。
天分,是很难掩盖的。姑父是最早发现她天生能吃这碗饭的人,他接手了小冬的教育,成了她的启蒙老师。
至此,小冬正式步入梨园,也步入了江湖。
姑父对她的管教非常严格,唱念做打的功夫上稍有差错就会招致一顿责骂。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首次登台唱《乌盆记》,一开口即惊艳全场。12岁那年,她更在无锡首次挑帘成功,一下子就火遍了整个江苏。
从此,梨园界多了一个孟小冬。
14岁时,她闯**上海滩,一亮相即惊艳整个十里洋场,当时舆论便有极高的赞誉给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她能获得如此殊荣,得益于她过人的天赋,也源于她数年如一日的苦练。
彼时在梨园行,不入京则不成角儿,这是行业规矩。于是,她选择进京深造。
那一年她18岁,只身一人,怀着期待,怀着忐忑。
她自己应也未曾想到,在高手云集的京城梨园界,她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让自己的名字红遍京城。撰写剧评的“燕京散人”曾评价她的孟腔:“……这是千千万万人里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前无古人。”
年轻时的孟小冬
据说,她到北平的第一场戏,安排在前门外大栅栏的三庆园。小冬以全本《探母回令》让满场沸腾,她也就此名扬京城。
正值花样美年华,眉目如画、戏好人美的小冬,很快受到万千人的追捧。
自此,一代“冬皇”的美名响彻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