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人相伴终老,亦是美好(1 / 1)

她离开志摩,并非不心痛,并非那般潇洒。毕竟于女子而言,初恋最是刻苦铭心。

不过,她自小见惯了妻妾之争的悲哀,母亲卑微苟活的样子,一直似针一般刺痛着她。她认清了,也明了了,自己和他之间注定是不完美的结局。

因此,她才如此决绝地离开。

她是真的不愿看到更大的破碎了。

回国后,她继续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她看上去依然美好无邪,没有谁能看出她的情伤。这样的女子,才是真正可以心中修篱种菊、淡然从容的吧。所以,在和思成重逢时,面对思成的追求,她可以淡定自若地应允并和他交往。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比徽因大3岁。

其实,早在徽因14岁的时候,他们就见过了。他们林、梁两家本就是世交。当年梁启超带着17岁的梁思成,从南长街的家中专门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

那时的徽因已长得亭亭玉立,她的才情及艳绝的气质,让见过她的人皆生一份仰慕在心头。

在林长民的书房里,梁思成自是被这样的林徽因惊艳到了。

那日,她一身仙子般的打扮,精致的五官有着雕琢之美,笑靥若花,一张脸上仍带有稚气,那清亮的双眸里透露着迷人的气息,好似出水芙蓉一般。

在她翩然转身时,梁思成便知道这个手捧诗书、静弹箜篌、清新淡雅、飘逸绝尘的女子,入了自己的心。

徽因对于这次的初见,留有怎样的记忆,没有任何文字可循。或许,只是一种初见的愉悦心情,无关男女间的任何情感。不然,她是不会在若干年后,于康桥将一颗懵懂的少女之心交付给另一个男子的。

思成则大不同,这一见之后再也没能忘记她。

所幸,她最终选择的是他。

他们时常到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游玩。在和思成的深入交往中,她愈发觉察到自己选择的正确。因为,跟思成在一起的感觉是那么灿烂温暖,而跟志摩在一起的感觉却永远那么潮湿,如同雨季抑或新月朦胧的夜晚,总是一丝明媚、一丝混沌不断交织着。

大文豪泰戈尔来华,林徽因、徐志摩相陪

真正会爱自己的女子,都会似徽因这般去选择温暖的人。

要知道,在冷暖自知的现世里,能汲取到一点暖意是多么难得。

可徐志摩却参不透这个道理,他依旧不死心。一年后,他恢复了单身,放弃了剑桥大学的学位,抱着一线希望去北京找徽因。只是,这时在爱里愈发光彩照人的徽因,让他深深感到这份爱已不再属于他了。

可他不能说服自己放弃,更控制不住自己而去见她。

直到有一天在林家的门口,他看到一张英文字条后,才怅然返回。原来,他经常悄悄到徽因和思成约会的地方,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思成的反感,于是就有了这张写着“Loverswanttobeleft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的字条。

聪明的她,怎么会不知志摩的心意呢?然而,爱而不可得的道理她太懂了。所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回不去的何必再纠缠。于是,她装着一副无比冷酷的模样,将志摩那一颗炽热的心无情地挡在那里。

我想,她亦深知,这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是红尘中的一场偶遇,一旦分别,再无痕迹。更知道,这世间的风花雪月,都不如一段平淡的温暖时光。

爱情再绚烂,也是美如烟火,一瞬即逝。对一个女子来说,安稳比爱情更重要。

能择一人相伴终生,是最美好的事。

1924年6月,她和思成以情侣的身份双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1928年3月,在加拿大思成的姐姐家,她和思成举行了婚礼。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完婚

婚后,他们接受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后于8月回国。是年9月,归国后的梁思成、林徽因均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被任命为系主任、教授。

日子如流水,这之后徽因便沿着这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行走,虽没有华美锦绣,却也山水相宜。

对她而言,这才是生活。

平淡的生活,如溪流般过得波澜不惊、清雅安稳,是她这一生对的选择。

不知谁曾说过,真正的美人如同一朵莲,清白无浪,洁净得可照见自己的浑浊。

徽因正是这样的女子,因而她获得思成为她细心守候的美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