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1 / 1)

红遍全球 八煲粥 2011 字 4天前

劳伦.白考尔显然别有用意。

在《秘密》放映完毕之后,达科塔大宅留了一些时间给前来参加聚会的“疑似”学院评委们,令乔茜有些意外的是,他们对于威廉敏娜和佩妮之间的感情很有兴趣,但又有些欲言又止。

玛莎.米勒悄悄凑过来说:“这些老白男在怀疑你是躲在柜子里的人,他们不认为让同性恋扮演同性恋是个好主意,但电影的其它部分又很吸引人,所以不确定该不该给我们投票。”

“只是这样?”乔茜问。

“你知道的,丹尼尔最近也在公关这些人。”玛莎说,“我们的敌人或许也想找点新鲜的猛料,但你私生活过于健康和低调,也没有拖后腿的糟糕父母和兄弟姐妹,甚至连一个愿意说你坏话的前任都没有。你在颁奖季的发言也非常谨慎。”

这也挺稀奇的。

名利场多的是不择手段往上爬的生物,仅受利益驱动。

谈论一位巨星前任,无疑是一条为自己获取关注度的捷径,但乔茜好像有一种让前任主动保持缄默的魔力,就连与她青梅竹马的当□□星乔什.琼斯,也不喜欢甚至厌恶利用她的名气去炒作,即便人们都清楚他有好几首歌都是写给她的。

乔茜叹了口气,用讽刺的口吻说:“还真是毫无新意。他们明明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把我描绘成一个妄图窃取公民隐私的资本家,给我再来一场听证会什么的。”

“你知道的,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有钱只会让你更受欢迎。”玛莎说,“但同性疑云确实起了作用。有些人的想法是,即便你凭借强大的公关和律师团压下了之前的丑闻,可如果你本人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倾向,迪娜.洛韩也不至于找上你。”

乔茜被气笑了,把手一摊,回答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已经在考虑公开的可能。”

“噢,很好。”玛莎挑了挑眉,“阿里.埃曼纽尔旗下的那个男孩?”

乔茜没有说话,算是默认。

玛莎不置可否,只说:“那么我尽快跟伊芙通个气,然后找时间跟对方的团队开会,也让阿里有时间给他的男孩做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对了,今年奥斯卡红毯要带上他吗?”

“不需要。今年没有红毯了。”乔茜回答。

玛莎点点头,又问:“奥普拉的节目策划再一次邀请你上她的节目,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但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这位脱口秀女王一直没有放弃让乔茜上她的节目,但乔茜似乎很不喜欢对方,不免让人猜测是不是因为歧视肤色。

好在乔茜本人还有一些说得上话的少数族裔朋友。

而且做为上东区豪门出身的犹裔白人女星,只要不在公开场合表露出种族歧视,也够不上什么太大的公关危机,反而是找个黑人男友才会直接毁掉自己的事业。

“拒绝她吧。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我宁愿少一点曝光,也不能给某些人找到可乘之机,比如诱导观众我在说谎什么的。我们可没法控制奥普拉的脱口秀。”乔茜说着换上一副标准的好莱坞式笑容,对走过来的一位熟人说:“嗨,劳拉,你最近好吗?”

2月11日,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了提名名单,同时宣布由于美伊战争的影响,今天不再举行红毯环节,

一开始被视为马丁.斯科塞斯冲奥圆满之作的《纽约□□》在正式公映后让那些影评人们大失所望,同时断言斯科塞斯与他的新缪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接下来只有陪跑的份,果不其然这部影片只拿下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六项提名,却掉了最关键的最佳影片,已经提前锁定出局。

本届奥斯卡领跑的无疑是《钢琴家》和《秘密》这两部影片。

前者狂揽十三项提名,但在关键的导演工会和制片工会奖上输给了同样由米拉麦克斯出片的歌舞片《芝加哥》,它们的混战让这一届奥斯卡大奖的归属越发扑朔迷离。

后者的提名数量少一些,掉了关键的最佳导演提名,却仍然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在内的十二项提名紧随其后,再加上两位大牌影星乔茜.霍顿和凯文.科斯特纳的星光效应,以及北美破亿的强大票房,最佳影片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显而易见,凯文.科斯特纳的积极公关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反噬,比如一部分学院评委就在怀疑以这位大明星一贯兼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获得者的强硬作风,真正为《秘密》执导筒的不一定只有加里.罗斯。

另外也被看好的种子选手是《芝加哥》和《时时刻刻》,同属于被《钢琴家》挤掉太多颁奖季资源、却仍然颇受影评人青睐的米拉麦克斯一系,只不过它们比《纽约□□》的命运要好多了。

《芝加哥》看起来非常符合学院那群老白男的口味,但米拉麦克斯已经为《钢琴家》付出了太多,高昂的沉没成本令他们别无选择,只有笃定《钢琴家》成为本届奥斯卡大赢家才能带来回报,因而《芝加哥》在米拉麦克斯内部的地位越发尴尬,为了完成“韦恩斯坦们”的某种任务,只得转去主攻表演奖项。

但由于《芝加哥》和转换策略,原本影评两极分化的《时时刻刻》也变得更为尴尬。

比起《芝加哥》这个血统纯正的米拉麦克斯嫡系,还有另一位金牌制片人斯科特.鲁丁参与制作的《时时刻刻》显然没有那么重要,一开始米拉麦克斯对于这部影片的定位就是攻克女演员的表演奖项,完全没有在最佳影片大奖上报以希望,自然投入的公关资源也十分有限。

所以斯科特.鲁丁与哈维.韦恩斯坦因为公关策略分歧大打出手,甚至分道扬镳,似乎也没有太让人感到惊奇。

这场公关大战很快进入**部分。

一位来自米拉麦克斯的前雇员站出来指控哈维.韦恩斯坦QJ,并且利用那高达十几个人组成的律师团队自己进行威胁恐吓,这个姑娘在社交平台放出的关键性录音让哈维.韦恩斯坦和他背后的米拉麦克斯名誉大跌,但在传统媒体上暂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

直到一份关于《钢琴家》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多年前QJ13岁幼女萨曼莎.盖梅的受害人证词出现在网络上,那份指控才跟这份证词一道成为各大媒体的近期新闻热点。

“米拉麦克斯:电影制作公司,还是性侵犯乐园?”

“波兰斯基究竟是‘和年幼者发生性关系’还是‘QJ儿童’?”

“奥斯卡不应该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而是艺术的评判。”

“悲观主义上开出的花:深扒罗曼.波兰斯基背后的灭门惨案”

不止媒体们争论不休,网络上对于《钢琴家》和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评价也两极分化,有些人认为人品和作品应该分开,有些人却认为作品正是作者的思想表达。

-才华不能为道德遮羞!

-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足够沉重的代价,人生没有太多二十五年,而且那个女孩早就原谅他了,美国对他太不公平也太过残酷了。

-波兰斯基只是出逃了二十五年,他在欧洲仍然是受人尊敬的大导演,甚至继续他令人厌恶的罪行,被他真正毁掉的是无数女性的人生!

-他没有QJ,那个女孩是自愿的!

-作品和人品应该分开。我得说,《钢琴家》真的非常精彩,几乎可以媲美《辛德勒的名单》。

-然而波兰斯基在采访中踩了《辛德勒的名单》,认为斯导拍得不够写实,缺少真正经历过的历史厚重感。

-只有我觉得《钢琴家》很沉闷吗?我还以为被吹捧成绝无仅有艺术大师的波兰斯基有多么才华横溢,才能让人忽略他性侵犯和□□的身份呢,结果真是大失所望。他的才华也不足以为他的道德遮羞。

-可是《钢琴家》真的非常优秀啊,诗意、隽永、深刻,我太喜欢男主角和这部影片了。

网上热议不断升级,似乎有一股力量暗中添油加火,支持波兰斯基一方几乎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某些支持者也逐渐洋洋得意、失去理智。

陷入性骚扰指控的哈维.韦恩斯坦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不过这样的局势似乎对于《钢琴家》有利无害,便也让米拉麦克斯的宣传部门继续加码,高呼艺术无罪。

转折点出现在新一周的周一。

而根据某些相关人士向某八卦杂志透露,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有力角逐者、好莱坞顶级女星乔茜.霍顿曾抱怨过“不想要出现在表彰QJ犯的地方”,有可能不再出席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此言一出,当期杂志直接卖到脱销,舆论也悄然变换了方向。

传统纸媒上,《纽约时报》旗帜鲜明地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

“是的,奥斯卡不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但做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奖项,奥斯卡至少应该满足社会良知的期许,而不是表彰一名在逃罪犯,这就是在说:他的罪行并没有那么严重。”

“艺术不需要道德评判,但人需要。”

Ttime的#才华不能为道德遮羞#话题广场上,乔茜.霍顿庞大的影迷开始加入这场大战,而此前保持沉默的大多数网友早就对《钢琴家》的过度公关烦不胜烦,被前者有理有据的发言裹挟,也变得格外义愤填膺——

-韦恩斯坦和波兰斯基都太恶心了,快把他们抓紧监狱去吧!

-《纽约时报》的那篇文章说得太对了,“艺术不需要道德评判,但人需要。”,我只要一想到波兰斯基曾经侵犯一名十三岁的女孩,他电影里描绘的一切都变得那么令人作呕。

-事实是,她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甚至多次自杀未遂。

-我不敢想象她都经历了什么。真的。我完全不相信她是自愿的,只不过是某些人用更残酷的手段再次逼迫了她,使得这个可怜的女孩不得不“自愿”。

-米拉麦克斯的老板自己都是性侵犯,包庇另外一名性侵犯也很正常吧?

-认为这种事是正常的,才是最可怕的一点。

以SKY为首的多家电视频道上,主持人和嘉宾也在针对实事侃侃而谈——

“才华真的能为道德遮羞吗?”

“奥斯卡应该包容一名性侵犯,甚至一名很明显有□□的性侵犯吗?”

“是否因为那桩灭门惨案,人们就必须同情一名性侵犯、并对他宽容?”

“请注意,他是一名罪犯,更是一名践踏联邦法律的逃犯。”

“艺术应该是艺术家的思想表达,尤其是电影的艺术创作,我会拒绝让我的孩子们观看波兰斯基的电影。”

“就个人而言,我不希望任何波兰斯基或者韦恩斯坦出现在这个行业中,因为我首先是一个十二岁女孩的父亲。”

天神-环球一系悉数发动,乔茜本人全程神隐,却并不妨碍运用自身的资源和人脉关系,“审判波兰斯基”掀起的声势丝毫不弱于前段时间韦恩斯坦们进行的那场猎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