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元认知为什么重要(1 / 1)

不被结果影响,努力做好当下的事

元认知是本书的“内在主题”

元认知是指能够审视自我、做出客观判断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学会接受事物原本的真相与本质。其实这本书从始至终都在强调元认知的重要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元认知才是本书的“内在主题”。

啊?我完全没有注意到!

例如,我在第1章中所说的我们不能被IQ等标准所束缚,这其实就是一种元认知的思维方式。每个人的大脑都有缺陷,所以要坦然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缺陷。

原来如此……还有什么其他的例子吗?

“心理灵活性”也是如此。不要陷入自己无法变得更好的定向思维,而是要学会客观地思考自己在通过努力奋斗变得更好的道路上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原来如此。

此外,在第2章中我们针对“自我肯定感”聊了很多,其实也是在聊如何掌握元认知的思维方式。因为自我肯定感的高低只是表面现象,“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自我肯定感。

我记得您说过要接受孩子最真实的样子,并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

您真是一语中的。当我们收到他人的评价,并意识到“原来自己还有这样的优点”的时候,就是客观审视自己的好时机。在第4章中谈到的,如果能够控制情绪和感情,就能获得幸福这一点也属于元认知,不否定消极情绪而是选择接受也是元认知的做法,所以掌握元认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哦。

原来如此,消极的性格也是有优势的啊。“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性格”可能也是一种元认知吧。

“正念”是指专注于“当下”,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状况,可以说也是一种元认知的训练方法。

我听说它好像类似于灵魂出窍,您别说,还真有点儿像呢。

此外,如果将第5章中提到的小目标法和番茄工作法与元认知相结合,还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呢。无论是把事情分解成“一定能完成”的一个个小步骤,还是为自己准备一个25分钟内能完成的任务,其前提都是“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所以元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工作效率。不是遇到所有事情都只需要高喊一句“坚持就能胜利!”,口号其实没什么用。

哇,原来如此啊。原来毅力的对立面就是元认知啊。哈哈,感觉像是电影的结局处收回了伏笔一样。

通过求知欲掌握元认识

您曾经在哪里接受过关于元认知的思维训练吗?

说起来,我应该算是主动练习的结果吧。不过我向来不认为自己属于“头脑聪明”的人。

不不不,您太谦虚啦。

是真的,我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时的成绩都很差,而且考了两次医学部才考上,虽然如今的我看起来似乎比同龄人更成功一些,但我觉得这并非因为自己聪明,而是更擅长发现周围人的“优点”罢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我能够客观地看待周围的同学“为什么脑子转得这么快”“为什么语言这么丰富”“为什么绘画审美出类拔萃”,等等。也就是发现他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能力,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

这样啊,但您不会因此而产生过嫉妒的情绪吗?中学生或者高中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很容易都会觉得“凭什么他比我……”,大人也会如此。

也许我天生就是这样的性格吧,确实没有嫉妒过。而且我每次都会思考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以及自己应该提高什么能力。

这就是“心理灵活性”啊。

虽然我已经步入了学术的殿堂,但这里多的是比我头脑聪慧的人,也有很多早就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而我每每遇到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思考“我有哪些不足之处?”“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等等。

好厉害啊,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如今想想,可能是因为我在孩童时代求知欲旺盛的缘故吧。

话题又回到了求知欲上啊!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从不在他人面前表现出努力的同学考了100分,可能有的同学就会垂头丧气地想“是我太笨了,他考100分是因为头脑聪明”,但也有同学会用“他跑步没我快”等其他自己擅长的事情来安慰自己,但我会思考“我和他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是不是我们学习的方法不同?好想学学人家的好办法啊”,这就是纯粹的好奇心。

那您想了解这些的时候,会去询问对方吗?

当然会问,即便现在也依旧如此。我现在是一名教授,同时也是一位经营者,无论是面对研究生们,还是其他的经营者或是职员,只要有不懂的地方,我都会真诚提问。这样做也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不论是初高中生还是大人,一般来说都想尽量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他人,强调自己的优越感。

我一直对这种事情毫无兴趣。看到他人的优点时,保持中立,做到“不气不馁”;发现自己的优点时,做到“不骄不躁”,这应该就是元认知的关键点吧。

“不骄不躁,不气不馁”,这句话说得真好啊。

自卑的人总是会将自己的缺点和失败归因于“我不行”,而自大的人往往迷失在“我很强”的虚荣中,无法直视自己的缺点和失败。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卑”和“自大”,冷静地接受事情原本的样子,从而开始思考“该如何解决”,寻找建设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