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防止电脑和手机成瘾(1 / 1)

适当限制电子产品接触时间

虽说已经进入了全民电子化的时代……

说到生活习惯,我比较担心的还是电子设备和网络内容对孩子的影响。您刚刚说过,如今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减少,但我又同时觉得,既然电子设备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接受孩子们顺应时代变化,熟练地使用它们?

正如您所说,不让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是不太现实的。

那在这些方面的“专注”,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吗?孩子们不也很“热衷”其中吗?例如,为了在游戏中战胜朋友而进行练习、动脑筋,这是否也可以算是“求知欲”“长期热爱”的一种呢?

的确如此。但是,玩游戏和玩手机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容易上瘾。

上瘾?就像烟瘾或酒瘾一样?

是的。因为这已经不单纯是“出于爱好去做”,而是“因为上瘾了,所以大脑在渴望”,换句话说,这已经是一种“病”了。例如,沉迷游戏的现象被称为游戏成瘾(或游戏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判定标准,成年人身上连续12个月出现以下现象者,就可被认定为游戏成瘾。

游戏成瘾的判定标准

出现如下状态并持续12个月

·无节制沉溺于游戏

·游戏第一

·为了游戏,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

·游戏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家庭、社会、学习、工作等多个方面

12个月吗?我一般会在新游戏发售后沉迷其中一个星期左右,这没问题吧。

没问题啊。(笑)但是,幼年时期的大脑网络更灵活,因此比成人更容易上瘾。若出现以上所有症状,甚至更严重的情况,那么即便持续时间不长,也可以判定为游戏成瘾了。

因为沉迷游戏会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对吗?

除了影响生活之外,研究还表明,过度沉迷游戏可能导致大脑发展缓慢[40]。具体来说,会导致执行力、动机、记忆等认知功能发育迟缓。

啊,但是最近不是出了一些很受孩子欢迎的益智游戏吗?有些游戏既能锻炼大脑,又能提升创造力,还能学一些简单的知识,我还想让女儿去玩玩看呢。

当然,游戏可以锻炼大脑的某些区域,但是,“过度沉迷游戏”就会影响到大脑发育了。我前面也提到过,制定规则是锻炼自制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只要制定好规则,比如一天两个小时,晚上几点前停止,等等,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原来,数字素养(2)中也包括自制力的培养啊……

一天到晚离不开网络是“依赖症”的表现

网络依赖症也是如此。沉迷于社交媒体的现象,也同样被WHO认定为是一种疾病。

那现在岂不是天下皆病人了?(苦笑)

谁都可能上瘾。

关于戒不掉网络的原因,包括《手机脑》[41]在内的各种论文[42][43][44]中都记载过各位专家的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如下。

为什么戒不掉网络

①有“想看、想知道新信息”的信息搜索行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也与寻找食物、猎物等奖励搜索行为有关)。

②“想看、想知道”等情感的源头是“期待”。满怀期待时,脑内会释放奖励激素多巴胺。

③期待得到满足后,人的兴趣就会锐减,并计划下一步行动。

原来“期待”得到满足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即将寻找下一个目标。

是的。兴奋感不会持续太久。兴奋感在满足“想看、想知道”的欲望之前会达到顶点,但下一瞬间,又会对其他事情充满好奇,因此怎么也无法停下来。

看维基百科的时候就会这样。

对对对。(笑)孩子看网络视频看个不停,原因很可能就在于大脑“想获取新信息”。这就类似于依赖症了。

但是“想看、想知道”不正是您提到的“十分重要的好奇心”吗?

的确如此,但重要的是“是否真正热爱”。

如果一味地执着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有可能是出现了依赖症。所以父母一定要认真分辨。

……说起来,我昨天一直在看某位艺人的八卦,但其实我并没有很喜欢那个人。

这大概因为“想知道,所以想知道”吧。多巴胺被大量分泌出来,于是就控制不住那种想要了解的欲望了。

是的,不知不觉就迷进去了……

没错!如果演变成手机依赖或网络依赖,那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的质量,就会被大打折扣。大脑本来就不擅长同时进行多项工作,每次切换工作时,都要花上几分钟才能恢复到原来的专注状态。

深受前一份工作影响的情况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注意力残留”,如果在学习和工作的间隙看手机,删除注意力残留所需的时间就可能超过看手机的时间。[45]

如何正确地与手机或网络打交道,还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呢。

一项日本内阁府于2020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10~17岁的青少年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大约在2小时40分。两成左右的高中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且使用时间还在逐年增加。

一天5个小时!都抱着手机干吗呢?

听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聊天和通讯工具上,其次就是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等等。

虽然现在也可以借助手机和网络来学习,但也不至于到一整天都需要通讯工具的地步啊,这些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呢?真就那么迫切地想进入社会吗?

好问题!研究表明,越是沉迷于聊天和社交网络的孩子,他们的幸福感也越低。通讯工具的使用频率越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越低,也越容易感到孤独[46]。

居然是这样!

这是以5~18岁的孩子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抑郁症状就越明显。所谓抑郁症状,是指虽然不至于达到抑郁症的程度,但也正处于情绪低落、感到不安的状态。

这是病啊……这到底是因为依赖通讯工具而感到孤独、消沉,还是因为感到孤独、消沉而沉迷于通讯工具呢?

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青春期的孩子时常会感到孤独和情绪低沉,因此,逃避现实,在社交网络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能就是他们逐渐沉迷的原因吧。

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玩手机

总之,对于有自我意识自制力的孩子来说,手机可是他们的利器啊,但如果不是,就要“控制使用”手机了对吧?

的确如此。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小学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提醒家长重视网络风险和智能手机的使用,不过在此之前,我觉得要先看看大人们是否也沉迷于手机之中。

我再次总结一下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网络的影响。

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网络的影响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可能造成的损失)

依赖现象 运动不足

注意力、专注力障碍 学习不足

孤独感、不安、抑郁症状 睡眠不足

影响大脑发育 交流不足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沉迷手机可能对将来的人生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失,所以不得不像控制游戏一样,限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智能手机当然也存在优点,但我们也应正视其中存在的缺点。

虽然我不愿意用硬性规定来束缚孩子,但又觉得别无他法。

不要采取“父母单方面制定约束规则”的形式,应和孩子好好沟通,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比如可以和孩子交换条件:“如果能遵守约定时间,就给你买手机”“如果不能遵守约定,就解除协议。”

这样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可以说“这是你自己决定的呀”。(笑)说不定还能顺便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呢。

总而言之,手机的使用时间应控制在不影响身心发育和生活的范围内。特别是在青春期前,孩子的大脑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只能给孩子规定好时间,并督导他们遵守。

关于使用时间,有各个年龄段的合理使用时长的建议吗?

我认为只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灵活控制使用时间,确保不影响学习、睡眠、吃饭等其他各种正常生活即可。另外还有一个原则,我们在上文中也提到过——睡前1~2小时不要玩手机。

为了不降低睡眠质量对吧?

是的,对于发育中的孩子来说,睡觉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所以要努力保证孩子良好的睡眠。

还有其他父母能做的事吗?

如果孩子还小,可以趁着他们还不了解手机和游戏的乐趣,多带他们参加户外体验等活动,让孩子爱上现实世界。让他们知道,在虚拟世界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和值得他们热衷的事情,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而已。

可能为时已晚了。

别忘了大脑可是有可塑性的。无论从几岁开始都来得及扭转。最后再补充一个建议,虽然有些刺耳,但忠言逆耳利于行。想要防止孩子依赖手机,父母一定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一直玩手机”。

尖锐!太尖锐了!

刚才也说到过,孩子是非常善于模仿的,更会认真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成天抱着手机,却对孩子说“不要再玩了”,岂不是毫无说服力?

啊,那怎么办?

只要减少接触手机的时间就可以了,比如想查看工作邮件或社交网络时,尽量不使用手机,而是改用笔记本电脑;想看新闻时,就选择纸质报纸;想要读书时,不要读电子书,而是读纸质书;想看网络视频时,就尽量避开孩子。这些细节都能改变孩子的习惯。

原来如此。那我以后都在厕所里看网络视频。(笑)

规定每天只看半小时网络视频

我规定孩子每天看网络视频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而且,我和其他爸爸说“孩子只能在周末玩45分钟游戏”时,他们都觉得非常惊讶:“好短啊!”

我听泷老师说,长时间玩手机有患上手机依赖症的风险,所以我想将“限制孩子手机使用时间”进行到底。

(1)* 单因接触效应(Single Contact Effect)又叫多看效应、暴露效应、接触效应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某件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人对其产生的好感度也越高(当然前提是这件事物首次出现没有给人带来极大的厌恶感)。

(2)* 数字素养是一套技能,包括使用数字技术发现信息并对信息的权威性和相关性进行批判性评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