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自发自愿的兴趣是促使他们茁壮成长的基础,但这些兴趣本身并不足以塑造他们的能力和品格。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孩子确实需要含有适当管教和控制的外部指导,并从中受益。实验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特别是对三种父母管教策略—权力压制、爱的撤回和诱导—进行比较和对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证明了在育儿过程中综合运用沟通和控制的重要性。
典型的专制管教策略是权力压制。这种方法包括当孩子拒绝服从父母的意愿时,父母采取强制手段以及威胁要惩罚他们。通常而言,父母会使用彻头彻尾的权力压制,以及对拒不服从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迫使孩子采取新的态度和行为。这在短期内可能很有效果,特别是当成年人在现场实施制裁的时候。但实验证据表明,权力压制不会形成持久的、可靠的习惯或信念。首先,当父母不在时,它的有效性就会消失。此外,过多的权力压制可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甚至是反作用。这一点最明显的例证来自“被禁止的玩具”实验,几位研究人员曾用该实验来检验孩子对成年人指令的反应。
在“被禁止的玩具”实验中,一些孩子被告知,如果他们玩他们想要(但却被禁止)的玩具,他们将受到轻微的惩罚,而另一些孩子则被告知,他们这样做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两组孩子中的任何一组都不会立即开始玩玩具,这当然是因为做实验的成年人就在那里。但后来,当孩子们回到实验室,发现成年人不在现场时,那些被警告有严重惩罚的孩子却很可能会开始玩玩具,而被警告只有轻微惩罚的孩子通常会看低玩具的价值,拒绝玩玩具。同样,人们观察到,父母警告要给予的惩罚的严重程度并不决定孩子遵守其指令的程度。总之,过于强大的权力压制可能会阻碍成年人对孩子态度和行为的长期影响。
一种更微妙、更间接的管教策略是爱的撤回。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含蓄地威胁要收回他们给予孩子的爱:直接表示不赞成(“如果你那样做,我就不喜欢你了!”),情感上的冷淡,或表示失望和不感兴趣,比如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其不理不睬。对当代育儿实践的观察结果表明,许多父母使用爱的撤回来回应孩子的各种不当行为,包括伤害他人、损坏财产和丧失自控力时。事实上,爱的撤回是一种比权力压制更有效的立即获得孩子们服从的策略。然而,尽管爱的撤回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它不能实现主要的社会化目标:影响孩子,让他们采取更好的态度和行为。没有证据表明爱的撤回会导致习惯或信念的内化。相反,爱的撤回只会给孩子的公开行为带来有限的改变。这可能会增加孩子“演一场好戏”的可能性,并抑制他们失礼或叛逆的倾向。但这并不会促使孩子采用永久性的新标准,并自觉地维护这些新标准。
第三种管教策略在发展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的著作中被确定为信息内化,或者更直白地说,诱导。根据霍夫曼的观察,诱导孩子将父母指令中的关键信息内化的管教方法,是最成功的永久性改变孩子态度和行为的方法。这类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可以引导孩子理解并接受父母试图传达的标准,而不是只关注父母为推行这些标准而采取的惩罚手段。霍夫曼写道,父母的影响活动要有效果,就必须确保其最吸引孩子眼球的是父母试图培养的态度或行为,而不是孩子们因拒绝服从而受到的惩罚。在最有成效的这类活动中,孩子最终可能会完全忘记惩罚。事实上,孩子甚至最终可能会忘记父母在推行标准方面的作用:孩子会全心全意地拥护标准,以至于标准的源头变得无关紧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标准的源头对于孩子发展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没有父母介绍标准和进行诱导,孩子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它。
与权力压制或爱的撤回不同,诱导促进了道德习惯和标准的永久内化。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典型管教活动中,我们可以最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这样的诱导活动之前,孩子出现了不当的行为。父母可能会阻止孩子们的行为,也可能会在事后惩罚孩子们。不管怎样,孩子们都不太可能当着父母重复这种不受欢迎的行为。但是,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们会继续克制自己不做出这种行为吗?这取决于父母实施的管教策略。如果一种管教方法要促进道德内化,它就必须用推理和解释来诱导孩子们预见到这种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这种诱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它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孩子们的年龄。例如,对一个非常年幼的孩子的诱导会强调其行为的直接影响:“如果你一直推他,他就会跌倒并哭起来的。”对于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父母可能会根据他人的行为和意图,把重点放在孩子行为的公平性上:“不要对他大喊大叫,他只是想要帮忙。”或者,父母可以指出孩子行为造成的心理影响,而不是身体影响:“他感觉很伤心,因为他本来对自己搭建的塔楼感到很自豪,而你却推倒了它。”诱导培养了孩子对他人的关心,并向孩子表明了他的行为如何对别人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些信息帮助了孩子更好地理解人际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孩子自己的行为与另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尽管如上所述,孩子的年龄大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的诱导信息的类型有一定的限制。
即使是通过诱导传递的信息也不能独自促使孩子社会化。这是因为要实现社会化,孩子们就有必要关注各种信息,而仅靠诱导并不足以激发持续的注意力。霍夫曼认为,要让诱导信息有效地影响孩子,就必须让孩子处于“最佳激励状态”。这可以通过将诱导与适度的权力压制或爱的撤回相结合来实现。换句话说,诱导的管教方法通过父母温和的警告、反对、失望或其他轻微的惩罚方式,传达了关于他人福祉的信息。如果没有惩罚,孩子将不会受到足够的激励,并开始认真地对待诱导信息;而如果惩罚或爱的撤回过于严厉,孩子受到的激励就会过猛,从而分散对诱导信息的注意力。
诱导孩子接受更好的习惯和标准是心理学家传统上称为“态度变化”的过程。心理学研究文献区分了态度变化的两个主要过程:服从和内化。服从意味着改变一个人目前的行为,以使之符合外部规定的标准。内化意味着自觉地践行这些标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