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家庭与学校的回应(1 / 1)

第6章 自然的美德

关于天性的假设

行为主义学家直到20世纪后半叶前还统治着理论心理学,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发展的平庸比喻。我记得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一位著名的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家在一次讲座中把刚出生的孩子比作一块黏土。他的观念是,从出生的时候起,孩子的行为就通过各种环境力量(包括其父母)的作用,被塑造成社会可以接受的“形状”—就像雕塑家把一块黏土雕刻成对观看者有意义的东西一样。

让我们先假设这个行为主义学家的比喻是恰当的:儿童“像”一块黏土,可以被塑造成文明人。即便是如此—这个模糊的比喻准确地描述了孩子的天赋,但泥土也是具有某些基本特征的,任何塑造黏土的人都需要对这些特征有所了解。如果一位雕塑家弄错了—例如,如果他认为可以用加工石头或木头的方法来加工泥土—那么最终他手中的黏土只会变得一团糟。无论我们对孩子的天性特点有多么狭隘的看法,若要为他们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我们就仍有必要正确理解这些特点。

现在,在对婴幼儿进行了数十年的科学研究之后,我们知道行为主义学家的比喻完全是不充分的。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要比任何黏土都更具可塑性。此外,他们已准备好与他们的社交世界互动,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刺激。孩子会积极解读他们从环境中得到的“所有”反馈信息。事实上,他们在选择反馈—即他们做出反应的方式—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父母给婴儿买了一个昂贵的玩具,却发现婴儿更着迷于一个老旧的钥匙扣,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懂得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偏好。

近些年,心理学让我们对儿童的自然天性有了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如果环境被认为是一位雕塑家,那么它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件令人敬畏的艺术品。

在本章中,我关注的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这里,我想阐明儿童以及希望促进他们发展的人必须面对的诸多自然美德。我使用了“美德”这个词的经典含义,即“优点”。然而,我当然也知道这个词的道德含义,我也希望使用这个含义。我在这一章中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是:孩子生来就比我们现在思考和实践中所认为的更强大,更有适应力,也更易形成道德品格。如果我们能够看清孩子的自然美德,那么这将极有利于我们养育孩子。

就在几代人之前,我们的祖母们之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孩子们是有韧性的。”这是祖母们给自己初为人父母的孩子们提供的一点令人安慰的智慧。年轻的父母可能过于担心自己的孩子们面临身体或情感上的危险。年龄、阅历和情感上的距离教会了祖母,小孩子有多么结实。

随着昨天的父母变成今天的祖父母,人们越来越少听到这种令人安心的建议。每经过一代人,我们的文化就更偏离这种认为儿童(以及整个人类)结实而有韧性的古老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观点,它认为人性脆弱,极易受伤,不太可能从侮辱或伤害中恢复过来。父母似乎更多的是在寻找增加他们焦虑的信息,而不是可以让他们对孩子的福祉放心的建议。即使还有祖母记得古老的智慧,人们对他们的建议也会充耳不闻,置之不理。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概念让他们的观念显得过时落伍了。

事实上,这只是现代错误概念取代早期一些更为明智的直觉的又一个例子。正如我在第5章中指出的,认为孩子们娇嫩脆弱的观点是在现代家庭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定位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历史学家将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归因于现代家庭的财富增加和规模缩小。儿童不再被视为经济供给者,他们受到了珍视,实际上是无价之宝。正如我前面说过的,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一种恰当的、值得称道的变化,但如果再加上目标的缺乏,它就可能会助长一种不正常的幼儿无比珍贵的感觉(事实上,最近有一本书抱怨了当今许多家庭中存在所谓的“娇贵儿童”综合征)。娇贵的感觉反过来可能会让人们过于担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和幸福感。这并不是说父母担心这些事情是错误的:父母的第一责任是保护孩子,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能够养育他们的安全的家。但是,这种担心必须有效地针对儿童的真正弱点。如若不然,这种保护就会变成过度保护,孩子们就会被剥夺培养自我保护技能的机会。正因如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准确地认识儿童的自然美德。

把孩子们所有与生俱来的品格和能力汇编起来可能会形成一本厚厚的书,而且随着婴儿观察研究的继续深入,这个清单会越来越长。这个清单将包括多种多样的适应性反应、社会敏感、情绪反应系统、语言易感性和早期认知意识。现在,我将首先指出促进儿童适应各种环境的四个天性特点。我之所以注意到这几个特点,是因为它们最近普遍被成年人忽视,尽管它们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接着,我将阐述所有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天生具有的自然美德和敏感。我会阐明这些美德和敏感为儿童道德品格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