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三顾茅庐(1 / 1)

“三顾茅庐”说的是在公元207年刘备访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童年时候,因父母先后死去,他跟随叔父寄住荆州,后来就隐居在襄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在他隐居的期间,他常和许多好友在一起谈论国内的政治形势,对当时那些割据称雄的军阀们的情况都比较熟悉与了解,其人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常自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

显然,诸葛亮的隐居,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等候机会、待时而起,熟悉他为人的人都很器重他,称其为“卧龙”先生。

刘备在多年军阀混战中,始终没有占据到稳固的地盘,后来被迫跑到荆州去依靠刘表,在荆州时,刘备认识了当时很多知名的人士,司马徽和徐庶,就是他十分钦佩的人物,这两个人也都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们两人在刘备面前极力推荐诸葛亮,认为只有他才是当今真正有学问、识时务的俊杰,经过他们的介绍和推崇,刘备十分渴望这位“卧龙”先生能够出山来辅佐自己。

公元207年,刘备为了表示推重的诚意,一连三次,冒着严寒亲到隆中去敦请,头两次都未见到诸葛亮的面,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深感他的热诚,才出来接见。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在隆中草房里,刘备坦率地倾吐了,自己的抱负与目前所处的困境,诸葛亮也纵谈了天下的形势与自己对形势的见解,他说:“现在曹操占据着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暂时还不能跟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统治了三代,国势稳定,不能与他为敌,最好是与他联合。现在只有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本,然后内则励精图治,充实国力,外则联合孙权,团结西南各族。等待时机成熟,命令一名上将率领荆州军北向攻取南阳和洛阳,将军您则亲自率领益州主力西出秦川,取长安,夺中原。如果能照这样做去,当可以统一全国。”

这一席话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这段话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其实是很专业且有见识的,刘备听了,极为佩服、五体伏地,从此,诸葛亮就结束了自己的隐居生活,成了刘备的主要谋士,正式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不过号称八十万的军马,准备统一南方,而且有志在必得的决心与气势。这时,刘备刚从樊城逃往夏口,兵力只有二万余人,在这大军压境、危在旦夕的形势下,诸葛亮初出茅庐就表现了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分析了敌我形势和双方的各种条件,认为只有联合孙权、共同抗曹,才会有出路的。于是,只身赴东吴,说服孙权,成立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办法,在赤壁一战重,大破曹军。

脍炙人口的“舌战群儒”、“借东风”等故事,就是根据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杰出活动而演义出来的。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赤壁之战后,刘备先是占领了荆州,而后又占据了益州,并最终在公元221年,在成都称了帝,国号汉,后世史称蜀汉,诸葛亮为丞相,负责管理蜀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公元223年,刘备死后,诸葛亮又辅助他的儿子阿斗,大号即刘禅,诸葛亮更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可谓是殚精极虑、恪尽职守!

在诸葛亮任丞相期间,蜀汉一方面励精图治,严明赏罚,减少冗官浮员,一方面注意奖励农业,恢复生产,推行屯田政策。诸葛亮自己也能够虚心纳谏,谦虚谨慎,生活也比较俭朴。因而蜀汉能成为当时政治上比较清明的一个国家。为了巩固后方,蜀汉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和好政策,从而使彼此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加强。

在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以后,蜀汉开始了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诸葛亮亲自率领部队,六次北伐,两次出祁山,在历次战斗中,诸葛亮表现了足智多谋的军事才能,以及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精神。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为操劳过度病死在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的战事前线,据说,他死前是吐血不止,还带病坚持工作,真做到了他自己所讲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二十几年的战争生活中,诸葛亮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善用计谋、精通兵法,出色地改善和运用了“八阵图”法,连他的敌手司马懿,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据说,他还创制了一些新式武器和运输工具:比如经他革新的“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威力比旧式连弩大得多,又比如为了适应蜀陇山区运输的需要而制造的“木牛流马”,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

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各种戏曲作品中,诸葛亮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忠贞、智慧的典型,并且被渲染、夸张成为一个能掐会算、呼风唤雨、充满传奇色彩的神圣的人物,在我国民间有句谚语,“三个臭皮匠,敌个诸葛亮”,这两句话一方面表明了,人多智慧大、主意多这一真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杰出才能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