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兵器真是“真”的(1 / 1)

兵马俑坑埋葬的兵器有短兵器,即剑、金钩,有长柄兵器,即矛、戈、戟、铍;有远射程兵器,即弓、弩。相对于陶俑,兵器从质量上来说更能体现秦代手工业水平和管理制度,因为它们是“真的”,全部出自武库,而且实战可用。

因为是“真的”,有一部分兵器上刻有铭文。行文内容完整的戟,铭文都刻在戈头上,目前发现了6件。纪年最早是秦王政二年,最晚是秦王政十九年,早于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此处敲黑板,这些兵器是秦代之前铸造的旧物!

有一件戟,正面刻铭“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龙丞义工沱(池)”16个字,背面铸铭“寺工”,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在秦王政三年(前244年),沱带领小组用寺工部门专用陶范完成了戟的铸造,之后由工丞义向上级龙提交验收报告,直至验收完成,刻工方拿起尖锐工具,“哐哐哐”,镌下了终身质保证书。“刻铭”“铸铭”,考古报告编写用词讲究严谨,一字之别可是涉及当时制作工序的前后。

度攻(功)必令司空与匠度之,毋独令匠。其不审,以律论度者,而以其实为(左?右系)(徭)徒计。(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

刻文与铸文形成时间有间隔,一定是先铸造,再经过审验,最后去刻文。没有审验环节,吕不韦、龙、义,尤其是后两位做了甩手掌柜将“以律论”,名字轻易被刻下来,那是不太可能的。研究者用高倍电子显微镜放大观看铭文,字迹呈断续的点状。刻字过程属于硬碰硬,再加上刻工腕力不同、刻刀刃锋磨损程度不同,自然不如蘸着墨汁在简牍上行云流水般舒畅。

生产依命书,完成需报备,勒名凭授权。刻工与兵器质量好坏没关系,只负责把文字内容落实到兵器上去,甚至本人可能大字不识,照猫画虎去刻就妥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学习有身份限制,那些史官家庭的孩子才有资格上学室。

非史子殹(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辠(罪)。(云梦睡虎地秦简《内史杂》)

刻工没有资格留下自己的名字,成为不被人知的幕后英雄,统称为“镌”吧。他们让窎、竞、同、成等铸工历史留名,他们真实存在于那个时代、那个兵工厂,每个人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在刻产品序号时,有的人喜欢用纯数字,如三、五、六、十六;有的习惯用干支文字,如丙、卯、酉、午;还有的总是把问题复杂化,天干或地支再缀数字,如丙七、子五、丁十,似乎有点随心所欲、放飞自我。当然,他们也通过金属笔锋把政局的变化如实地“写”了出来。

俑坑里使用的兵器中,与相邦吕不韦有关的刻铭纪年,三年最早,十九年最晚。“九年”之前的铭文格式为“某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某丞某工某”。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卒,太子嬴政登基为王,年仅13岁,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3个字高频率出现,“镌”学到了这3个字的写法,隐约开始为自己的王担心,王啊,您可得快快长大,大权旁落可怎么得了,终于“九年”之后他再也没有刻过相同的字。国家出大事了。

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公元前238年四月,秦王返旧都雍城举行执政典礼,太后的相好嫪毐趁机发动“蕲年宫之变”。嫪毐能与太后勾搭成奸,吕不韦是媒人。嫪毐出事,吕不韦自然得担责。受嫪毐集团叛乱牵连,吕不韦于是被罢相,先是被遣出京城,离开咸阳城前往河南封地,进而全家被流放蜀郡。与其坐等水煮青蛙,不如早死早投生,流放途中吕不韦饮鸩自杀,名讳随之消失于“镌”的錾具下,相邦一职也不再承担此类管理责任,兵器刻铭格式简化,只剩下寺工、工两级。

兵马俑坑发现的16件长铍也刻有铭文,最晚纪年是十九年。长铍头外形似剑,后装柲,柲末端有镦。西安市长安区清凉山发掘了549座秦墓[1],发现有两件“铜铍”,茎上无凸箍,端中空但无法装柲,并不是铍。铍大概起源于西周晚期,兼有剑和矛的形制,一定得安装木柲,这是与剑、匕首之类的短兵器最大的区别。到战国中晚期,伴随着步兵阵营的壮大,铍的使用达到鼎盛阶段,直至西汉中期完全退出战场。

兵器铭文纪年最晚在十九年,此为公元前228年,依然是秦代之前的旧器。这个时间点明确了埋藏兵马俑不会早于此年,至于最晚的年代根据铭文则无法进行判断,埋得越晚越可能有早期的物件。是年,秦王嬴政进入而立之年,事业正值高峰期,秦军攻破赵都邯郸,赵公子逃亡代郡。

邯郸!生于斯,长于斯!这里为嬴政内心留下了一个受伤的小孩。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家家出殡,户户哭丧,最后还是以赵国割让大片疆土才换来秦国的退兵。为表诚意,秦国将嬴政的父亲子楚送到赵国作为质子。家国仇怎么能轻易地被化解?在这个人人都想弄死他的地方,子楚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敢有任何差池。而秦国若是觊觎打残后的赵国,他又是一个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是商人吕不韦给这位质子带来了一缕阳光。子楚独自返回秦国后,嬴政母子二人在邯郸梗泛萍漂,受尽欺辱,又是商人吕不韦提供了庇护,成了母子二人的太阳。

嬴政成为终结整个战国时代的枭雄,20多年来,他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孩无时无刻不在。“六道轮回,来往无其数。末法堪堪,各人寻头路,休等临性命全不顾。”站在邯郸街头,他下令坑杀了曾经欺辱过自己和生母赵姬的仇人,只因那个内心的小孩。站在邯郸街头,他肯定没有忘记寄居期间的恩人,更不会忘记为王9年间替他遮风挡雨、居兵器铭文首位的靠山,也只因那个内心的小孩。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失落、背叛折磨着他,从心里剜除“吕不韦”3个字显然比更改兵器铸造管理机构和监管方式更难。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上掉下来一块陨石,被人刻了咒语,又一次让秦始皇大开杀戒并焚烧销毁陨石。在个人尊严受到侵犯时,嬴政惯常就会做出些骇人听闻的事情,当今心理学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英文缩写“PTSD”。如果在面对兵马俑的兵器时,一边感受铭文内容的变化,试探着锋刃的凌厉,一边再试图看到人性,历史方能鲜活起来。

兵马俑坑埋藏兵器之“真”,完全可用于实战。有钱人的“豪”真有点让人无法理解。青铜金属属于国防物资,采矿、冶炼、铸造需要付出人力、物力。现实生活中,秦国统治者一直极力推广务实节俭,一张旧草帘都不允许随便浪费,现如今却豪横地以真枪实弹来陪葬。秦始皇是怎么想的呢?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西汉·贾谊《过秦论》)

收缴武器并销毁,贾谊认为嬴政这样做,目的在于削弱天下人的反抗能力。按照这个逻辑,兵马俑坑埋入具有杀伤力的陈年旧器,该是准备继续“豪横”地面对早他而去的六国故敌了。那么,为何却将戟头罩上了套子,长铍罩上了套子,强弩有檠又罩上了套子?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非战场景又是几层意思?

几度春秋,剑戟度春秋。或许可以将之理解成秦始皇早已厌战,过去的终将过去。事实上,墓葬陪葬品本来就可以多种多样,秦始皇只是继承、增多而已。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众多妻子之一,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著。论地位到底还是商王助手,与秦始皇无法相提并论。她的墓葬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墓口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无墓道,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不同质地的随葬品近2000件。青铜武器有戈、钺、镞等,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达9千克。

钺既是王者贵族所使用的兵器,也是象征着权力的礼器和用以司法的刑器,形制似斧。但刃阔而弯曲,多呈弧形;体约呈长方形或正方形,薄而宽。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和“皇”字,即做斧钺的形状,现在的“王”字最下边的一横,就是铜钺最下边刃部的象征。妇好钺并非实战兵器,只是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国贵族墓。墓主人名叫悼固,楚国王族成员,应该是楚悼王的后代,虽然没有显名于史书,但是身份却不低。这座墓分主室、前室、边室,葬具两棺一椁,随葬品种类有铜器、陶器、漆器等近600件。两棺一椁属于诸侯级别使用的葬具标准。

为什么越王宝剑被楚国贵族所有?有人分析说这是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这柄宝剑是嫁妆,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还有人说是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无论如何,勾践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最后结局就是做了陪葬品。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战国·赵·荀子《荀子·王治》)

秦代一个没定式的时代。按说国家已经统一,“威眇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时刻广施仁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正道。然而,王者征服天下,仁、义、威三者结合,有仿唐尧、虞舜等三皇五帝圣人治国,以无为治天下,即帝道;有法武王、周公制礼乐,明等级,以礼乐治天下,即王道;有严明法令,以法治国,即霸道。考古所见的实相告诉我们,秦帝国走的那条道,多道并轨,是一个混合体,随时调整,没定式。

没定式——不是旧模式的全盘继承,更不是脱胎换骨新模式的重塑。

[1]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市长安博物馆,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陕西西安清凉山秦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22(4):16-38.

[2]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