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1 / 1)

说起对陶俑的熟知,没人能比得上袁先生。已经出土的千余件陶俑,他能一一指明出土位置、制作工匠是谁、来自何方。

“咸阳高”“栎阳重”“临晋?”“安邑口”,四人姓氏刻在同一件陶俑的手腕部。每组前两个字,袁先生认为是陶工的来源地[1]。

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西汉·刘向《战国策》)

安邑,位于今山西运城市夏县境内,曾为魏国都城200余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从占据了这个地方,秦国吞并韩赵魏所在的三晋地区才有了希望。“口”来自安邑,具体姓氏痕迹不清,只能以“口”代替。他和秦国统一的大功臣张仪是同乡。当年张仪弃魏至秦,被拜国相,凭借一张巧嘴,游走于各国之间,成功化解合纵攻秦的国际紧张局势,搭建了连横亲秦的良好外交平台,协助秦始皇四世祖惠文王为秦国发展争取了时间。到了秦代,安邑成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口是谁的后裔?

临晋,今陕西东部大荔县境内。早在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期大荔戎占据此地,一度成为秦国东进的肉中刺。公元前451年,秦厉公拔刺,伐大荔,设临晋县。戎人一般被认为属于半游牧半农业部族,“?”字义是一种草,200多年过去了,?是谁的后裔?

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秦国迁都咸阳之前的临时都城,属于秦国东进灭六国的前沿,以此为根据地,秦孝公及后代和三晋诸侯国展开拉锯战。重又是谁的后裔?

在秦末,这4个人因修陵而结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这种结缘更多地发生在陵区工地。在同一片修陵人墓地里,埋葬了来自山东、江苏、河南、河北的异乡人。其中山东籍10人,江苏籍1人,河南籍2人,河北籍4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熟悉的乡谣成为世界留给他们的最后一点温暖。

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陵修建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书中记录了工程的开始时间和劳动力组织情况。“穿治”即开凿营建,属于土建工程范畴。徒们遵旨被征调多半从事这部分工作,主要来源于今陕西境内,其余各地所占比例较小。有成语“穿井得人”,其中的“穿”意思就是“挖”。

穿井得人

是一个谣言传播的小故事。宋国丁姓人家没有自用水井,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负责打水浇地。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最后以讹传讹把这句话变成为“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弄得一时满城风雨,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以《史记》蓝本,东汉以后的相关文献再次提到秦始皇陵修建时,有“凿以章程”用语。“凿”与“穿”同义,“章程”即施工图、规划图。西汉杰出外交家苏武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这种意志坚定的人也会绝望,绝境中求死,引刀自刺。

众人这样救苏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地下挖个坑,把苏武抱上去热敷。类似的急救方法见于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医简。“凿地为坎”即在地上挖坑。

尽管后代文献将“骊山徒”篡改为“刑徒”,放大了秦代的犯罪率,但“章程”后面的内容依然在说这些人所干的活属于土建部分。制作陶俑的人未必都需要来到骊山。陶俑身上发现的陶文,戳印也好,刻画也罢,都是在陶俑塑造阶段,不足以说明这些工师来过陵园。骊山徒所指是否包括塑造陶俑的工师,值得再想想,毕竟石铠甲陪葬品发现了多地制作的情况。

工师属于专业技术干部,负责对造器材料进行查验、审度、核算,看造器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做好造器前的准备工作;参与技术设计,并在造器的过程中对工匠进行技术指导;对工匠进行管理,检查产品质量、数量,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另外做好传帮带,对新工匠进行培训。日常工作任务挺多的。

命工师百工审五库之量……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于时。(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季春纪》)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咸阳高”“栎阳重”“临晋?”“安邑口”四人合作完成了一件陶俑,也可以认为他们之间有分工,设计者、塑造者、技术指导者,甚至是验收者。4人共事于同一个机构,地名代表他们原来的籍贯,而非单纯为了做这件俑被从4个地方抽调而来。

紧接着,这4个人的家乡因战争被穿连于历史。公元前206年八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开始交战,历时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全面爆发。次年,汉王刘邦派韩信攻打魏豹,汉军自栎阳经临晋东渡入安邑,八月出兵,九月掳魏王,用兵神速,以奇制胜。

我翻看史书,关于这场战事纪年的文字“高祖元年(前206年)”“高祖二年(前205年)”跃入眼帘,一时思想抛锚,撇开秦代手工业制作质量管理制度和陶俑残次的矛盾,脑海中浮现出“妥协”“变通”两个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大秦帝国,他没有更改纪年方式,续编年代为廿六年。

公元前205年,刘邦本为汉王,项羽封的地方诸侯王而已。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把这段时间提前到了自己的皇帝编年时间表,为高祖二年。

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西汉·司马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前一句是尉缭子评价羽翼未丰时的秦王嬴政。此时尉缭子是秦王领导班子成员,位至国尉。

后一句是魏豹评价羽翼未丰时的汉王刘邦。汉王对人傲慢,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真不屑与之为伍。此时魏豹面临汉王的诱降,处于生死抉择之际。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必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呢?娴熟地运用起审时度势的法则,秦始皇闲庭信步地走在帝国大道上。

一件陶俑身上相同位置出现4位工长,让我困惑。那些出现在同一件陶俑不同部位的人,我擅自给他们安排了分工。他们把陶俑这个大型陶器化整为零,分别开始了工作,塑形、阴干、入窑、烧制、出窑。“肢解”出的大部件有踏板、头、躯干和上下肢,再拆分出的小部件有耳朵、胡须、鞋带,一切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妥妥当当。待柴火熄灭,千余度高温慢慢散去,零部件出窑,真正意义上的陶俑通过组装才得以展露真容。

化整为零有助于解决很多技术难题。若不如此,泥胎受引力影响变形的问题、窑室空间的高度问题、烧制温度均衡性的问题,入窑、出窑的搬运问题……陷入其境,我想起了表情包“烦死了”。

陶俑有些部件可以互换,这是事实。组装拼合后的陶俑逐一被修饰,但岁月是把杀猪刀,时间带走了复合材料的黏性,陶俑“身首分离”很常见。

给失位的俑头找“主”让我们闹心,抱起一颗俑头,插入这个脖子上也行,插入那个脖子上也挺稳当,稍有不慎有可能张“头”李戴。

陶窑的燃料

早期烧制陶器的燃料主要为柴草与木炭。在河南巩义县(今巩义市)铁生沟、郑州古荥镇两处大型冶铁遗址和古河南县(今洛阳市西郊)瀍河东岸的陶窑遗址中,考古发现了用煤痕迹。

[1]袁仲一.秦陶文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