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6章 赵眘的目的冗官与恩萌(1 / 1)

史浩的话让在场众人耸然一惊,这显然是陛下打算拿那些旧臣开刀,至于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那便是这旧臣挡了赵眘的路。

自从收回了开封府,让赵眘看到了收回故土的希望,尤其是从开封回来之后,更加励精图治。

而赵眘要做的,实际上也不过是三哥方面。

其一,自然是军中!这一点,从汴京路现在的各路兵马就能感觉到。沈堂入主汴京路后,不仅调动了部分成都府一系兵马到来,而且,也将原有的多路兵马尽皆打乱,使得这些兵马新旧交织,不仅可以顺势彻查其中空饷之事,还能够借着填补的空档,将自己的力量渗透进去。

这一步在沈堂的配合之下,赵眘显然进行的很顺利。毫不夸张的说,整个汴京路的兵马,大多都有赵眘的嫡系,哪怕这些人并非身居高位,可至少不会让赵眘两眼一抹黑。

而在沈堂的帮助之下,间接掌控了这十数万精锐兵马,显然让赵眘有了更多的底气。

除此之外,沈堂执掌成都府多年,成都府各路兵马便是沈堂的老底子,其精锐和强悍不用多说,已经经过了太多的验证。

并且,现如今张浚还在利州一带,利州两路的兵马,在吴麟战死之后便是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可是,经过凤翔府一战,利州兵马再度被凝聚起来,现在基本被张浚所掌控。

正是有了兵马方面的底气,赵眘才有了跟旧臣开战的心思。

除了兵事之外,第二个方面自然便是民事。

所谓民事,自然是关乎百姓之事。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便是税赋诸事。

赵眘对此极为重视,比如在之前,夏季的税赋则是在春季征收,这被称之为‘预催’。

本应该在五六月份甚至六七月份征收的税赋,却是在三月份征收,这一点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和伤害,这个时节粮食尚未成熟,百姓卖儿卖女只为交税。赵眘早就想改变这一点,不过却一直被户部拦阻。

这两年,在麻邵的相助下,户部官吏被罢黜、调整,到了今年,赵眘终于下旨,取消预催,将税赋更改到八月份来征收,违者核奏!如此一来,虽然是同样数量的税赋,但是百姓的负担却小了许多。

包括诸多地方税赋,如‘犹剩米’、‘科杂钱’等等,被赵眘查实,并尽皆取消。

再则便是兴修水利,之前西北五路的水害,让赵眘意识到了水害对百姓的危害,因此,调拨钱粮兴修水利,对于失职官吏进行罢黜或降职等处罚。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相比赵构,在赵眘的治理下百姓的负担大大降低。虽然想要彻底消除所有弊端,赵眘无法做到,可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显然安稳许多。

而赵眘所重视的第三件事,便是吏治!

整治吏治,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便是台谏!台谏官是监察官吏,不过,在此之前,台谏属于宰相管辖,并且隶属门下省属官,如此一来,台谏官与其他官吏勾连,自然起不到监察的作用。

而现在,赵眘在史浩的相助下,将台谏剥离出来,成为单独一部,并且直属赵眘管辖。如此一来,自然是大大加强了对于官吏的监察和掌控。

另外一点便是冗官!

虽然现在大宋只剩下半壁江山,可是官员的数量却是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他地方不说,就说临安城。

不算朝廷直属的文武百官,各司、各衙署,官吏的数量超过两千。而且,这是尽皆在吏部挂名的正式官员,并非那些杂役或者差人。

大宋一朝当官儿的待遇极高,如此庞大的数量,使得每年需要支出的俸禄高达一两千万之多。

而这些官吏,有的是临时衙门保留下来的,有的是挂名的,有的是职能重叠的,冗官的程度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天天给一群闲着不干事儿的员工发着高工资,哪个老板不着急?赵眘自然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临安的这些闲官儿,大多都是那些高门大户的子弟,所以,赵眘方才想着趁此机会对这些旧臣下手。

只要抓出一些典型打下去,他便可以顺势裁撤大批官员,只要临安动了手,其他的地方便可以照章办事,哪怕不能一下子清理干净,可是也能够让大宋这辆战车减负许多。

而且,他还有一个目的,那便是打压旧臣,限制恩萌的数量。

大宋的官儿当然不是世袭的,可是,大宋的制度对于当官的却极为有利。所谓恩萌,便是长辈有功或者为高官的,在家中子弟入学或者为官的时候,可以受到优待。

实际上,这一点历朝历代都有,比如说苏武、霍光等当官,尽皆是恩萌。但是这种制度在大宋达到了极致。或者说,在大宋将这一点具体化了。

比如说最高级别的文官太师这个级别,不仅可以恩萌子孙后代,甚至异姓姻亲同样能恩萌,更夸张的是,即便是门客也能被恩萌。哪怕低级别的散大夫,也能够恩萌自家子弟。武将同样如此,只不过是当差而已。

有人评价大宋的恩萌制度说: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

这简直就是一人成仙、鸡犬升天的真实写照。

要说这样的好机会,皇家不应该给太多,可恰恰相反,这样恩萌的机会多的是。

按照大宋制度,每年皇帝的诞辰,百官可以上书恩萌一次。每三年朝廷祭祀大礼,百官可以恩萌一次,大臣退休的时候,可以推举一次,甚至可以让其中一个子孙直接当官儿享受朝廷俸禄。

在大臣死之前上表,还可以再来一次,而且这一回最多可以恩萌二十人。

也不用太多,只要在大宋当个十年二十年的官儿,一次又一次,估计跟自己有关系的,已经尽皆有了官身,如果不是朝廷不允许,家中的猫儿狗儿恐怕都能当上官。

在这种制度之下,足以想象大宋的官僚体系有多么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