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1 / 1)

一、基本史料

1.比舍和卢(Buchez,P.—J.—B.et Roux,P.—x.):《法国革命议会史》,40卷,巴黎,1834—1838年。

2.《导报》(重印本),32卷,巴黎,1834—1847年。

3.奥拉尔编(Aulard,A.):《热月反动和督政府时期的巴黎》,5卷,巴黎,1898—1902年。

4.《罗伯斯庇尔全集》,第8卷,巴黎,1954年。

5.《丹东演讲集》,巴黎,1910年。

6.迪瓦尔(Duval,G.):《热月回忆录》,巴黎,1844年。

7.拉克勒泰尔:《革命浩劫十年》,巴黎,1842年。

8.道邦编(Dauban,C.A.):《1794—1795年的巴黎:街道、俱乐部和饥荒的历史》,巴黎,1869年。

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

1.《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2.《资产阶级和反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评基佐“英国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4.《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5.《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6.《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7.《法兰西内战》,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8.《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马克思、恩格斯:

《神圣家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恩格斯: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致卡·考茨基(1889年2月20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卡·马克思〈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4.《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列宁:

1.《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见《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

2.《论人民公敌》,见《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

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见《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

4.《什么是人民之友》,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

三、论文和专著

(以著者中文姓氏笔画为序)

马佐里克(Mazauric,C.):

《论法国革命》,巴黎,1970年。

马迪厄(Mathiez,A.):

1.《法国革命史》,杨人楩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2.《热月反动》,巴黎,1929年。

马建华:

《政治社会学》,台湾正中书局,1970年。

马胜利:

《关于法国革命中的节日》,见《法国史通讯》第6期(1982年)。

马胜利、高毅:

《伏维尔对法国大革命心态史的研究》,见《史学理论》1989年第2期。

瓦尔特、热拉尔:

《罗伯斯庇尔》,姜靖藩等译,吴建民等校,商务印书馆,1983年。

贝克(Baker,K.M.):

1.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1986年9月芝加哥法国革命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卷本《法国革命与近代政治文化的创造》系列论丛之一,培格曼出版社,1987年)一书的导言。

2.《论革命》,见C.卢卡斯主编之《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1987年9月牛津法国革命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卷本《法国革命与近代政治文化的创造》系列论丛之二,培格曼出版社,1988年。

王沪宁:

1.《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养冲:

《法国的大革命史编纂学中的进步传统》,见《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

王哲:

《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巴茨柯(Baczko,B.):

1.《国王罗伯斯庇尔或如何结束恐怖统治》,见《争鸣》(法国学术杂志)第39期,1986年。

2.《法国人的社会契约:西哀耶斯与卢梭》,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3.《热月经验》,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比昂奇(Bianchi,S.):

《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巴黎,1982年。

瓦尔泽(Walzer,M.):

《国王的审判和革命的政治文化》,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贝桑-马森内(Bessand-Massenet,P.):

《恐怖统治之后的法国,1795—1799年》,日内瓦,1946年。

巴赫金等:

《弗洛伊德主义评述》,汪浩译,李勤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戈德肖(Godechot,J.):

1.《反革命》,巴黎,1984年。

2.《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三部著作》,刘文立译,张芝联校,见《法国史通讯》第3期,1980年。

司马云杰:

《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卡瓦纳夫(Kavanagh,D.):

《政治文化》,麦克米伦,1972年。

布尔干(Bourguin,M.-H.):

《塔利安夫妇》,巴黎,1987年。

布吕内尔(Brunel,F.):

《最后的山岳派和革命的团结》,见论文集《吉伦特派和山岳派》,巴黎,1980年。

卢卡斯(Lucas,C.):

《群众和政治》,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弗里德曼(Freedman J.L.)等:

《社会心理学》,高地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布林顿(Brinton,C.):

1.《革命十年:1789—1799》,纽约—伦敦,1934年。

2.《革命剖析》,纽约,1965年。

布朗主编(Brown,A.):

《政治文化和共产主义研究》,麦克米伦,1984年。

布朗和格雷主编(Brown,A.and Gray,J.):

《政治文化和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变化》,麦克米伦,1979年。

卢梭:

1.《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东林校,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忏悔录》,黎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汉密尔顿等:

《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白鲁恂和韦尔巴主编(Pye,L and Verba,S.):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新泽西,1965年。

汉普逊(Hampson,N.):

《论祖国》,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让德龙(Gendron,F.):

《热月青年》,巴黎,1988年。

多伊尔(Doyle,W.):

《高等法院》,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托内森(Tonnesson,K.):

《法国革命时代的直接民主制——巴黎各区的情况》,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托克维尔(Tocqueville,A.):

《旧制度与大革命》,梅耶编注,巴黎,1986年。

乔姆(Jaume,L.):

《公民权和主权:专制主义的重负》,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坎贝尔(Campbell,P.R.):

1,《路易十六——法国人的国王》,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2.《法兰西旧制度》,牛津,1988年。

西耶斯(西哀耶斯):

《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冯棠译,张芝联校,商务印书馆,1990年。

伏维尔(Vovelle,M.):

1.《意识形态与精神形态:必要的澄清》(1984年4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讲演稿,打印件)。

2.《英雄化与大革命》,高毅译,马胜利校,见《法国史通讯》第8期(1984年)。

3.《历史学与长时段》,见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4.《昔日的死亡——17世纪对死亡的集体态度》,加利马尔,1974年。

5.《18世纪普罗旺斯的巴洛克虔诚与非基督教化》,巴黎,1978年。

6.《法国革命:图画与故事》,5卷本,巴黎,1986年。

7.《革命心态》,巴黎,1985年。

8.《君主制的大众表象》,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孙本文:

《社会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46年。

米什莱(Michelet,J.):

《法国革命史》,10卷本,巴黎,1899—1900年。

米涅:

《法国革命史》,北京编译社译,郑福熙校,商务印书馆,1983年。

米盖尔(Miquel,P.):

《法国史》,蔡鸿宾等译,张芝联等校,商务印书馆,1985年。

刘念先: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罗伯斯庇尔历史悲剧之我见》,见《法国史通讯》第8期,1984年。

刘宗绪:

1.《试论热月政变的性质》,见《历史研究》1970年第7期。

2.《法国大革命的根本任务和革命的上升路线》,见《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

3.《雅各宾专政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地位》,见《法国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4.《试论罗伯斯庇尔的政治思想》,见《法国史通讯》第7期,1983年。

张芝联:

1.《法国通史》序言,见张芝联:《从高卢到戴高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2.《法国大革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形成的作用》,同上书。

3.《略论丹东》,同上书。

4.《拿破仑与法国革命》,同上书。

5.《对拿破仑历史作用的不同解释与方法论问题》,同上书。

6.《法国年鉴派史学》,同上书。

7.《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同上书。

8.《法国通史》(张芝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沃尔金: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杨穆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李述一:

《文化无意识》,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2期。

杨宏飞:

《也谈本能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6期。

陈维纲:

《评卢梭人民主权论的专制主义倾向》,见《读书》1986年第12期。

沃洛什(Woloch,I.);

《雅各宾遗产》,普林斯顿,1970年。

李舍(Richet,D.):

《1789—1791年的宪法精神》,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亨特(Hunt,L.):

1.《圣物与法国革命》。[1]

2.《法国革命时期的私生活》。*

3.《论“国民议会”》,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4.《法国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伦敦,1986年。

孚雷(Furet,F.):

1.《思考法国革命》,加利马尔,1978年。

2.《法国革命和雅各宾传统》,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克雷(Kley,D.V.):

《法国革命中的冉森派立宪传统》,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克朗斯顿(Cranston,M.):

《民族主权》,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沙蒂埃(Chartier,R.):

《旧制度下的大众文化与政治文化——几个断想》,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波尔(Borl,E.):

《热月9日事变》,巴黎,1965年。

波普金(Popkin,J.):

《政治报刊的前革命渊源》,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2卷,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阿尔蒙德和韦尔巴(Almond,G.A.and Verba,S.):

《公民文化》,波士顿,1965年。

阿尔蒙德和鲍威尔: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阿里埃斯:

《心态史学》,见勒高夫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阿勒维(Halévi,R.):

《立宪革命:政治上的含糊不清》,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汤普森(Thompson,J.M.):

《罗伯斯庇尔和法国革命》,伦敦,1952年。

拉马丁(Lamartine,A.):

《吉伦特党人史》,8卷,巴黎,1847—1848年。

拉法格;

《革命前后的法国语言》,罗大纲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

帕尔默(Palmer,R.R.):

《十二个统治者》普林斯顿,1973年。

埃斯基尔(Esquires,A.):

《山岳党人史》,2卷,巴黎,1847年。

埃瓦尔德(Ewald,F.):

《革命观念的历史——对孚雷的专访》,见法国《文学杂志》第258期,1988年10月。

迪韦尔热,莫里斯:

《政治社会学》,杨祖功译,王大东校,华夏出版社,1987年。

柳勃林斯卡娅等:

《法国史纲》,北京编译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

姚蒙:

《“建立一种批判的大革命史学”——访孚雷》,见《史学理论》1989年第4期。

冒从虎等编:

《潜意识·直觉·信仰》,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索尔(Sole,J.):

《争论中的革命》,瑟耶,1988年。

索布尔(Soboul,A):

1.《法国革命史》,巴黎,1982年。

2.《法国大革命史论选》,王养冲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热拉尔,阿丽丝(Gerard,A.):

《弗里吉亚帽和马赛曲》,见法国《历史》杂志第113期,1988年7至8月。

密尔:

《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高毅:

1.《丹东政治倾向矛盾性再认识》,见《世界历史》1987年第6期。

2.《丹东与罗伯斯庇尔:兄弟还是仇敌?》,见《法国研究》1986年第1期。

3.《热月现象刍议》,见《北京大学校刊理论副刊》1989年第5期。

4.《法国大革命的启示》,见《书林》1989年第7期。

5.《论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研究的意义与方法》,见张芝联主编:《中国与法国革命》(英文版),培格曼出版社,1990年。

基内(Quinet,E.):

《革命》,贝兰,1987年。

基佐(Guizot,F.):

《法国文明史》,巴黎,1857年。

基塞(Giessey,R.E.):

《想象中的国王》,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盖兰(Guérin,D.):

《第一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加利马尔,1968年。

勒费弗尔(Lefebvre,G.):

1.《法国革命史》,顾良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2.《督政府时代的法国,1795—1799年》,巴黎,1977年。

3.《热月党人》,巴黎,1937年。

4.《拿破仑时代》,上、下卷,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中山大学《拿破仑时代》翻译组译,端木正校,商务印书馆,1978年。

5.《革命群众》,见乔治·勒费弗尔:《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巴黎,1954年。

6.《1789年的大恐慌》,J.怀特英译,纽约,1973年。

鲁德:

《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何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

梯也尔(Thiers,A.):

《法国革命史》,8卷,巴黎,1846年。

奥祖夫(Ozouf,M.):

1.《论舆论》,见贝克主编:《旧制度的政治文化》。

2.《法国革命和新人观念》,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3.《新历法》,见法国《文学杂志》第258期,1988年10月。

博雷拉:

《今日法国政党》,复旦大学国政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普列汉诺夫:

1.《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

葛尼菲(Gueniffey,P.):

《历届议会与代议制》,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雷诺(Raynaud,Ph.):

《人权宣言》,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福雷斯特(Forrest,A.):

《联邦主义》,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赛维尔(Sewell,W.H.,Jr.):

《男公民、女公民:积极、消极和革命的公民概念》,见卢卡斯主编:《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楼均信:

《试论丹东的宽容政策》,见《法国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端木正:

《法国大革命和宪法》,见《法国史通讯》第6期,1982年。

霍巴特(Hobart,M.E.):

《作为解释法国革命的一种理论的“政治文化”》(1986年11月在美国巴尔的摩法国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打印件)。

[1] 作者1985年10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讲演稿,打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