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看,这就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幼儿园学什么的认识。
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参照。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对于5~6岁的孩子,《指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切忌盲目和急功近利,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最应该做的是培养孩子的习惯、能力、兴趣。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理性是沉睡的,道德说教会抑制孩子心灵的自由发展;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不应该是某个具体知识点的传授。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他的专注力,要比填鸭式的识字、算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