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对儿童有关语言的各种行为及其表现分阶段进行了描述:婴儿大约在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注意那个深深地吸引他的发出声音的嘴。婴儿很注意大人说话时的嘴唇动作,他在仔细地观察和模仿。在孩子出生的一年里,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面对面地说话。多观察孩子正在关注什么,父母就和他谈论此时此地的场景,不要说和此情此景无关的东西,因为那真叫“对牛弹琴”。孩子对没有看到、没有体验的东西,是没有感觉的。有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用放录音带练习语言,不太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在孩子刚会辨认事物的时候,教给孩子看得到、感觉得到的事物和人的名称,用缓和、清晰的音**给他,“爸爸”“妈妈”“花”“草”“电灯”“小猫”……这样教的时候,让孩子看见这些,触摸得到,他才会用心吸收、学习。虽然孩子有时候发音不清楚,但父母仍然要鼓励他,激发他的兴趣,不能违背孩子自我兴趣,强迫孩子学习语言。0~1岁的孩子与他人交流的主要方式还是形体语言,在此阶段,孩子的语言学习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但他自己通过内在的机制正在进行着。大人要做的,就是不要阻碍这个自然的过程。
一岁之后,孩子完成了潜意识阶段的学习,虽然还没有脱离咿呀学语的状态,但对自己说的东西已经有了目的性。说明他在无意识状态之下学习的语言,逐步达到了有意识状态。他有意识掌握语言的愿望和兴趣也越来越浓,鹦鹉学舌般地大人说什么,他就跟着说什么,让人忍俊不禁。蒙台梭利曾经建议为一岁到一岁半的孩子建立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时期,让孩子多和母亲接触,和成年人接触,和社会接触。让孩子总是听到发音正确、内容准确的谈话。儿童有很强的要与周围的世界交流的欲望,他是自己在学习语言的,但是成人在与他们说话时,也要帮助儿童组织语言,不要说什么“看画画”“吃饭饭”这样的“儿语”,要遵循语法规则,因为孩子正通过对我们成年人的模仿来学习。父母呱呱不停地说话,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真挚而全心陪伴的交谈,即使话不是很多,孩子也会感受得到一种语言交流的态度。至于那些演讲的技巧等,不是在这个时候需要学习的。
这个阶段,孩子在用心灵吸收着环境提供的东西,是烙印在潜意识中的,父母温柔的话语、真诚的相视,对他们语言的学习和人格的形成,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