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该和母亲分离的时候却不能分离,走不出对母亲的亲密依恋,他就不太容易发展更多的关系,比如和爸爸的亲密关系,和带他的阿姨的关系,甚至不太容易去和其他的小朋友嬉戏玩耍。
我曾经看见有的妈妈说自己9岁的儿子:“你看人家孩子都在那里玩,我这个孩子就知道缠着我。”一是那个妈妈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会在孩子心中产生认同,他就会更加“缠”妈妈;二是我从那位妈妈的表情和话中,明显感觉到她的焦虑,感觉到她对那个孩子有很多的不放心。这位妈妈没有意识到,她的孩子可能在心理上没有走出对母亲的依恋,这很有可能和她教养孩子的方式有关。我感觉那位妈妈关注孩子太多,不管和谁说话,只要孩子在身边,她的眼睛总是看着孩子,把一个9岁的孩子当成1岁的孩子看,还不停地说教着……
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被妈妈的“爱”控制着,看似是孩子对她的亲密需要,实际上是她自己的亲密需要。如果妈妈不真正放手,不放弃自己的这种亲密需要,孩子就很难和妈妈实现亲密关系的剥离,很难真正在心理和行为上独立。因为妈妈的需要已经投射、认同为孩子的需要,那他在成长到该独立的时候,就以各种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保持和妈妈的亲密联结。比如,不独自睡觉,不该摔着的时候摔着(这样可以让妈妈照顾他啊,这是潜意识中的),不能单独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在旁边陪着可以),不单独和爸爸一起玩(动不动就喊妈妈)……
我发现,特别是那些小时候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的父母,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更容易在孩子该独立的时候不放手。过多的关心和帮助,实际上延迟了孩子和父母亲密关系的正常剥离。很多孩子不够自理、独立,父母就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并为此想出各种办法来教育孩子。其实恰恰“解铃还需系铃人”,放弃自己对孩子的亲密需求,孩子自然就能够发展出独立能力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因为孩子有很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环境,而父母正是孩子成长环境最直接的创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