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一想,孩子小的时候,家人是否为了制止孩子的淘气行为或让孩子听话,而借用别的事物恐吓过孩子?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家人经常恐吓孩子,是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过于胆怯的主要原因。比如,孩子淘气不听话的时候,家人会用“大灰狼”“魔鬼”“老虎”等词汇来吓唬孩子,使孩子对大人提到的事物产生畏惧心理。这样制止孩子哭闹的方式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一是他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二是孩子的精神会经常因为家人的恐吓,处于紧张和恐惧状态中。然后,他就不仅对家长经常用来制止哭闹的各种“道具”产生畏惧,也会对其他很多事物产生畏惧心理,比如雷电、火、黑暗、其他小动物,甚至是毛毛草、棉絮等。
还有的父母过于宠爱孩子,担心孩子在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受到伤害,经常限制孩子的很多活动,或者是代替孩子去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孩子明明可以自己端着杯子喝水,家长却经常以“若不小心把杯子掉在地上会扎破手或弄湿衣服”为由,去替孩子端水喝;孩子踩着椅子取放在高处的物品,父母常以害怕孩子摔倒为由代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小怯弱,对什么事情都不敢、不愿尝试。要不怎么会有那句老话:“胆儿是练出来的。”
还有的父母经常过于严厉地批评孩子,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胆怯”。孩子怕做错事情受到批评,就不敢去尝试新事物,做事缩手缩脚,勇敢谈何而来呢?
另外,父母自身对某一事物存有畏惧心理,经常对这种事物渲染,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比如,一个妈妈很怕毛毛虫,见到毛毛虫就一惊一乍地跳起来,结果她的女儿见到毛毛虫时的表情,跟她几乎一模一样。有一个妈妈虽然自己怕毛毛虫,但为了不让女儿害怕,她忍住恐惧拿着一只毛毛虫放到女儿的手上,说:“孩子,你看,它不伤害人的。”结果女儿长大之后就没有她对毛毛虫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