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现实,我们就得接受,同时要有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比如针对你的情况,你首先得认同儿子的情绪。每次搬迁之前,可以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宝贝儿,因为爸爸妈妈的工作有变动,咱们又得搬家了。我知道你舍不得你的小朋友,会想他们,不过没关系,如果你想他们,妈妈可以陪你回来看他们(如果实在不可能就不要许诺),你也可以经常给他们打电话。还有,到了新的环境里,你还会认识更多的人,他们也会成为你的好朋友。”让孩子在心里有个思想准备。
当孩子表达他的想念时,妈妈尽量别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内心难受或者内疚的样子,也不用跟孩子辩解理由以减轻自己的内疚,只要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就可以了。这时,你可以摸着孩子的头或者把他揽在怀中对他说:“宝贝儿,我知道你心里很难受,很想菲菲,等会儿妈妈和你一起上山,使劲儿喊,让菲菲听见,好吧?”然后,如果时间允许,你就真的带孩子去山上让他喊出来,他需要这种宣泄。
儿童的心理类型在他能够做出行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婴儿成长的起点不是在身体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认为一个小孩子就没有丰富强烈的情感,成人所具有的情感和情绪,在一个小小的婴儿身上同样具有。所以,我们要认同、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先让孩子把内心长时间积聚的一种想念之情宣泄出来,不要让它在心理上成为负性情绪潜伏下来。然后,再多带孩子去认识新的小朋友,多跟新环境里的人接触。
时间会疗愈一切,可孩子脆弱而丰富的心灵,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时刻关注,需要做父母的怀着谦虚的耐心,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说出他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的情绪。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气”“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了解你现在很害怕”“我能感觉到你为这件事情很沮丧”等,这叫“命名情绪”。要知道很多时候,不是问题在困扰着孩子,而是情绪在困扰着孩子,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抚养者能够了解他的情绪,知道原因所在,就知道怎样处理了。
我们做父母的要有解密孩子心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我们能为了爱成为谦虚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来尊重。这是我们父母的成长,是和孩子一起的成长。在这种成长中,我们不仅会给孩子阳光般温暖的幸福,也会打捞回我们自己内心久违的童真和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