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教育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1 / 1)

至于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否相同,我觉得倒不是问题。两个人的不一样,如果是侧重点不同,可能还是一种互补。如果是基本的教育观念不一样,也没关系,只要两个人互相支持,互相欣赏,别互相拆台,在孩子那里也不会有冲突和矛盾。母亲用温和的教育,父亲用严厉的教育,父母彼此会相互欣赏。就怕妈妈说,“你看你这个脾气,就像你爸爸。”爸爸说,“我看你就是你妈妈惯的,看我怎么收拾你。”孩子从父母的差别里首先看到的是不好的东西,是他们的不团结,不协同,孩子在中间被两股力量在拔河,你想他内心怎么会没有冲突和破碎?

父母不要以为只有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才会有冲突,孩子的“精神胚胎”是随着他“肉体胚胎”的发育而来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有了心理活动。父母在管教孩子上达不成共识,因此会产生“分歧管教”的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意见分歧的父母为了统一而发生的争执和冲突,不但无法给孩子良好的教育,也不能够给孩子内心所需要的整合,让孩子的心因矛盾而支离破碎。

相反,如果父母保持各自教育的方式,虽有所不同但却互相支持,这种差异性教育,要比两个人都一致的教育,孩子得到成长的机会更大,他会在多重教育思想、多重方式中获得齐头并进的成长。

当孩子说妈妈时,爸爸就说:“妈妈是妈妈,她要怎样教育你什么,爸爸不管,爸爸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你。”(前提是这种方式得是要科学啊)如果孩子跟妈妈说爸爸,妈妈也会说:“爸爸是男人,他用男子汉的方式对你,你得顶得住,你现在是小孩,将来就是男子汉。”这时,不一样就是一种合力。就看夫妻两个人怎么配合。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影响孩子的因素会很多,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表现也不会全部合乎我们的心愿。允许孩子少许的叛逆和不完美吧,走过这一步,说不定这个让你操心烦恼的“孩子王”,就成了让你自豪的好男儿。

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时,我想起我在网上看过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小人国》,是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育学的老师跟踪一个幼儿园里的孩子三年,拍出来的纪录片。里面有个叫池亦洋的孩子,很像你的儿子。有时间的话你可以看看老师是怎样“对付”这个“孩子王”的,我想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你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淘气。

相信你的孩子,成长总会有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