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理解一个妈妈这时的心情,但面对的又是很自然的一种结果。过程决定结果,即使是血脉之情,也是需要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凝聚而成的。那种心灵相通与融洽的亲情培养也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朝夕相处,到她初中时再在一起,如果妈妈的交流方式不恰当,是可能会有一点隔阂和麻烦出现。不过既然已经发生了,也不要着急,女儿已经在你的身边生活,相信只要方法得当,血脉亲情的温暖会慢慢融化你们之间的冷漠。所以,不要着急,慢慢来。
我一直相信,在所有的教育中,亲情教育是最关键的。父母如果与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他教育也不可能实施。亲情的培养和其他的教育一样,也是有关键期的。也许有人会说,血缘之情哪用得着教育?实际上,即使是亲生儿女,如果没有在亲情教育的最佳培养期给予他恰当的爱,等他长大成人后,我们和他的心灵上,还是会有一些莫名的隔阂。
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在两岁之前对母亲怀有巨大的依恋,这种依恋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满足感和与人亲密的能力。孩子两岁之后,才可以鼓励他逐步走出对母亲的依恋,但在分离的过程中,他还是有生气、敌意等负面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在当时没有被大人认同,或者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就有可能压抑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成为将来孩子和父母亲情的阻碍。孩子直到五岁前后,才会带着父母给予的爱的安全感,开始把兴趣转向家庭之外的世界。
说实话,一岁的孩子离开妈妈,被寄养在外婆家,外婆给予再多的爱,也无法弥补她在妈妈的怀抱中所获得的安全感。非自然的分离,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情感欠缺。实际上,长大后的孩子在心中也是渴望和妈妈的亲密,但是潜意识积存的生气、敌意会在重新和妈妈在一起时,不自觉地显现出来。这就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逆反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