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往往是和情绪连在一起的,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从心灵层面去认识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一个事件本身。比如他和同学闹别扭了,我们不要马上去评断是非,因为这会阻断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生他的气吧”,这是在帮助孩子显示、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觉和情绪。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处理问题最冷静的方式。
我们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当孩子出了什么差错时,第一反应是下判断:“你总是那么任性。”“你怎么这么没礼貌?总是打断我的话。”“你就是性子太急。”“怪你自己没志气,不怪人家嘲笑你。你长点志气给他看看。”这样的话语直接就是人格的评判,只会让孩子更沮丧,情绪更消沉,心扉自然也就不会向父母敞开了。父母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但不要去指责和评判。比如,可以说,“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你打断了,我很不高兴”,“你那样对奶奶我不高兴,她是我的妈妈”……父母要从对孩子的指责和指导性语言模式中走出来,类似的表达能够引导孩子表达出他内心的情绪,然后才能再让他平静地去思考。只有内在的自省,才会促使他真正从某一事件中学习到一些东西,然后去改变和成长。
其实我们都知道,理解和富于同情的语言交谈是多么能够安慰孩子的心,但是我们不习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父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的角色,很少有父母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讲话。
亲子对话最好的契机是在“想要传达”和“想要理解”的心情结合时。处在这两种状态中的人,彼此的心灵最容易打开。其实,这也是一种与人交流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父母能跟孩子形成这样的对话模式,无疑也就给孩子示范了一种与人交流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因为这样的交流,适应于普遍意义上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