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环境,协助孩子“工作”(1 / 1)

要给孩子看书、听音乐,都可以,但必须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喜欢自己去做事情,不喜欢别人的阻碍,被阻碍了就哭,发脾气。这说明,从生命的开始,他就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寻求身体和思想上的独立。我们成人如果给他这个自由和独立,他就会像一个热爱劳动的工作者一样,乐趣横生。

不管是想让孩子读书、听音乐,还是锻炼他的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儿童提供环境。让他读书,不是拿一本书硬给他读,而是创设环境,家里有书,父母爱读书的示范,才能引发他自己读书的乐趣。

蒙台梭利把教育称为帮助儿童发展,认为“任何个体的行为都是环境经验的产物”。孩子把很多东西想象成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各种东西想象成挖掘机,都是他在无意识地借助环境进行自我学习。父母此时的有效帮助,不是把这些物件换成书或者音乐,而是协助他,随时提供可以让他在这一活动中获得更多体验的东西。孩子在丰富的环境体验中得到满足,会对他的成长起促进作用。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经说,“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行为发展的循序渐进和个性需求,过于急切地按照社会的评价体系去‘雕刻’一个‘好孩子’。”过早、过高地向孩子提出道德要求,或者让孩子过早、过多地淹没在大人认为的有意义的科技、竞争等学习中,也许会为孩子将来在社会发展中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成功,但也会使孩子失却自然本真,失却对生命自然的滋养,容易导致身心不健康的“小大人”。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人,都是在传统教育体制和传统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受了很多的语言概念教育,被更多地要求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化的成功标杆所驱使,忽略了自己很多的兴趣或意愿,在获得某种社会化的成功中,也多多少少失去了体味生命自然本真的乐趣。

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如何平衡,这个问题如何能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把握好,这是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需要学习的一堂课。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一个身心和谐、懂得享受生命的乐趣和幸福的人,是一个贡献社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快乐人生的人,那就从让他独立、自由地做他喜欢的事情开始吧。

让我们用理解的心,在一旁含着微笑陪伴吧……